JISB2025全羅南道國際水墨雙年展與南韓行#8(終,含黑白照片)

從外帶冰美式(一定要用那種杯子跟那根吸管),回台灣還原成帶外帶杯去飲料店買無糖冰茶;奔跑過馬路的時候跨下有運動過的感覺,發覺原來前天在機場奔跑運動有些成效(順便在機場睡覺)。


早上磨豆子,沖咖啡,有一個「是不是要喝冰的?」的聲音在腦中呼喚著,才不過去了南韓八天,社會習俗就已經制約(或提醒)了個人行為,昨天在機場買早餐了察覺好像只有我點熱的咖啡,當我發覺這件事情的時候,想像大家突然轉頭在看我的畫面,內心有一點點的羞愧感。



去韓國回來好奇韓文與漢文的關聯,剛好就有一部電影《王的文字》在講韓文(諺文,當時稱作「訓民正音」)的起源,為了擺脫漢文的依賴,世宗大王,就是首爾光化門出現的那位,對抗當時的儒學傳統,與佛家的僧侶合作 以大藏經、蒙古文等等做為參考,同時回歸發音基本的嘴型,回到抽象的筆劃:點線面,造字。


說是當時平民有許多文盲(只會講,但不看懂字),為了讓閱讀文字更加普及,傳播文化更加方便。


姑且不論事實與否,電影傳達了與自己在南韓參與境內舉辦國際展覽的姿態,與在韓國幾天所看到文化建設(K-Culture),除了K-Pop這種已經行之有年的韓國娛樂工業之外,整體而言皆與《王的文字》如此帶有依附在大國之下(不管是中國、日本的殖民與文化影響),掙扎、擺脫,從而對抗(或take over:韓國申請泡菜列為文化遺產,引起中國不滿)姿態,成另一個大國的文化建設思維。


世宗大王:卑賤的貧民,但是很堅韌不屈不饒。是「諺」字源:有民俗流傳之義。皆符合南韓電影(如屢見不鮮「復仇」)主題,與南韓影視 (凶狠、毒辣)走上國際的形象與內在精神性。


相對同樣台灣被不斷殖民的歷史,但直覺想到卻是「順從」,如此反映著 台灣人 敦厚 善良。影視作品呈現的小情小愛、小清新。或那自我滿足的小世界,就可以玩得很開心(好喔)。







研究所同學問我這次南韓之旅怎樣,之前在社群沒有明講,但這次出國感受到「K-Culture」是一種整體文化輸出,體現在南韓――國家――文化之間的名正言順,大國思維就是跟台灣小清新不一樣 難怪他們會註冊一些中國文化的東西 搶奪話語權。


一如之前去西班牙看完馬德里美術館的感想,所以看完才會覺得民族性與文化 和藝術作品的緊密關聯 講直白一點就是人家都是很實在啦。相對台灣只能在文化上的宣稱不能真的去做,於是回台灣才會覺得  很多都是在談假的,什麼左派論述 解殖等等 對照現況, 講到自己都不知道在說什麼了。


真的 也許是 中國時期 他們一直沒被統治,直到日本入侵才投降。但去首爾爬一座山,上面有個民族英雄 安重根 雕像 上面就寫 " 大韓民國人" 也會思考台灣, 其實蠻難 說出 "台灣國" 往往只是相對要脫離 中國獨立的宣稱。 離真正的台灣文化 , 說是沒有嗎 ? 感覺 去國外 只能說什麼 珍奶 或是台灣人很nice 或TSMC 很厲害 ,可能會覺得 某方面台灣史 是地方史的困境




同樣在南韓看到前輩的作品被延續著鞏固當代韓國文化主體的K-Culture建設。去內湖李元佳小型個展一旁看到蕭勤的文字,同為「東方畫會」創始成員,在探討自身創作與中國文化的處境,如今看來的不合時宜,也顯露台灣文化主體可以即時反映當代趨勢的流變,卻也是往深處走去的困境 。




想著台北不會變成首爾,地理條件,台北就是台北 歷史條件,台北就在台北自身,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失敗並非失敗,消失並非消失

《艾諾拉》 - 野蠻世界 歡喜就好

尼采(Nietzsche)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