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20的文章

睡著也好醒來也罷(寝ても覚めても)

圖片
看完電影之後,會一直想到,像是又在提醒自己,做為一個任性,像是始終長不大的小孩子揮之不去「社會化」的陰影:每每以為自己已經入世到不行,忽然發現依舊還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那樣。 即使是愛情片,但本質上來說,不就是那種難以定義的某種藝術性,也就是所謂愛與直覺在面對外在世界的功能性、安穩感之間(故劇情安排了一場地震之後需要互相照顧看起來男女主角像是真的在一起了?),藉由相同臉孔的混淆、模糊、拉鋸,或是根本呈現出我們在現實會遇到的狀況,喜歡的事物和必須賺錢之間的抉擇、猶豫、徘徊,抑或只能望向那個已經遠去的初衷(即使三不無時會在路上看到甚麼「莫忘初衷」字樣,像是直銷集團的洗腦)。 放眼當代,要在「純粹的」愛情電影中翻玩出新意目前也只想到南韓的洪尚秀。確實《睡著也好醒來也罷》謹守基礎的愛情片形式中,不只是創新,看來更像是成為一種新的敘事美學。(縱使之前影展想看導演濱口竜介的舊作,但因為太忙作罷, 看得出來本片已經相當成熟)當今的編劇上往往不是要求如同韓國片般懸疑的複雜性讓人猜不透,不然就是加入不同新領域或新議題的拓展。《醒著也好睡著也罷》可貴的就是在如此「簡潔」的故事架構中,利用結構段落與刻意拉長的時間感,靠著女主角素樸的呆滯臉孔,與男主角居家男/隨興男的兩體一面。當已經成為某種的「習慣」,和潛伏日常突然冒湧的意外轉向的時間維度之間進行記憶的回溯、逆反,一切看來像是原地踏步...。 也許這部片當中還有著更深層,外國人難以理解的日本性,如同深田晃司《臨淵而慄》的過度壓抑,但或許就是要這麼ㄍㄧㄥ才造就這樣優秀的劇本;《睡著也好醒來也罷》亦同,在後段情節與觀看情緒瀕臨台灣八點檔邊界,女主角頭也不回地移情別戀/重修舊好之間的主觀認定,在那個如同另一部日本電影《流冰禁戀》魔性被喚醒的「寢取」時刻,或許就必須靠著日本性格,這樣的含蓄,溫柔的,才能如此清爽的處理…。 如此溫柔又禮貌的憤怒:如同自己騎腳踏車在路上被違規臨停車子擋住很不爽,只剩一個人可以過去的縫,我硬拖著ubike過去擦到那台BMW,車主忍不住開車門說:先生 你這樣…。然後忽然我對他大聲地說:「不好意思!」,騎走遠去。車主應該覺得莫名其妙吧。但電影的最後,在劇本上難以處理的結尾中,那條被說骯髒又充滿生命力的河流,配合那樣的對白,那樣的鏡頭,倒是有不錯的效果。

我們的世界

圖片
已經不知道幾次,偷聽。偷聽樓下客廳鄰居來串門子的八卦討論。在同一地點前一晚還是評論者,幾天之後的下午變成被評論的對象。於是好像有必要再進一步論述:大部分人在觀看八點檔看到電視中,兄弟為了爭奪家產反目成仇,婆媽們直呼:夭壽喔。心想:好家在,兄弟姊妹感情都很好。但事實上,往往家庭成員每一個性都不相同,長大之後逐漸分崩離析,但又好像必須還是很要好。 是人的劣根性,或者必然群體的政治性。 如同韓國電影《我們的世界》(又譯:《女孩青春紀事》) 描述 國小女生的群體霸凌 主角被排擠 幽微的劇本 似有若無的恩怨 若說《我們的世界》像是 政治性的電影 韓國 日本 甚至台灣 等 儒家文化 群體慣習 人情的包袱 情感的曖昧 有別於西方個人主義,非我族類 如此功能性判斷 打死就不相往來 《我們的世界》反倒像是用小孩的「輕」對比著我們周遭世界隱藏的沉重。 是人的劣根性,或者必然群體的政治性? 俄羅斯電影《門徒》(the student),一個喜愛研讀聖經的高中生,像是出世卻又十分入世地跟著同學上課,荒謬好笑地在游泳課老師開放女同學穿比基尼的氣氛下,自己超然的不想脫衣裸露還念起聖經想教訓同學跟老師,從此一連串好笑又嚴肅地宗教與政治的對峙與討論不斷上演。電影後段,那位熟讀聖經的同學走火入魔,開始自以為是耶穌想把自己釘在十字架上,同時又開始像暴君似的把不願意配合去陷害猶太女老師的一個殘障同學給殺了。無疑是史達林般的隱喻。 一位憤世嫉俗者,一位救世者,一位獨裁者。那樣訴說著理想主義的走火入魔,除了是蘇聯共產黨,還想到了日本赤軍,想到輔大心理學系,想到自己對理想失望了嗎?同時對捷運上坐在旁邊的陌生人談論誰跟誰在一起然後分手之後怎樣的八卦不耐煩了嗎?想像自己這樣一時欠缺幽默感與參與感,只是想耳根子清靜,嘴了一下反被嗆:捷運上不能聊天嗎?我們愛講,你自己也喜歡聽吧。

第一次監考的潘朵拉盒子

一進教室就被坐在前排的女同學們嘲笑,像是在笑說,怎麼突然出現一位大叔?看錯時間,以為時間到了,一些學生書本還放在桌上,另ㄧ些學生在聊天著。兩分鐘過去了,還是一樣!納悶偷偷問同學:這堂課 open book?(殊不知好像上了大學才有open book這個東西),大概同學也聽不懂,我耐不住嚷著,開始考試了!學生沒反應,直到第一排學生說:老師,考試時間還沒到耶...。 考試的主題是畫出「潘朵拉的盒子」。希臘神話的潘朵拉因為好奇心打開了盒子,把慾望什麼的都放了出來,只留下一個希望在盒子裡面。於是邊看著學生如何詮釋這個主題,自己邊監考也邊思考這個主題的概念和表現,雖然監考老師就只是被隨機分配到一個班上監考,跟考試的內容一點關係都沒有。 即使是這個聽到爛的「潘朵拉的盒子」,在細想之中突然發現,潘朵拉盒子不就是潘朵拉身為人的慾望映照,這樣宗教性的解讀,或者是如此「表現主義的」,一邊思考一邊偷看著學生們呈現各種的畫風,有可愛的、潦草的、絕大部分是十分少女的。想著:繪畫展現繪畫者自身狀態的潘朵拉的盒子並畫著「潘朵拉的盒子」這個主題是如此的一致。少數讓我印象深刻的,純粹用黑跟白來表現人性的黑暗與光明,然後再用炭筆把繪畫的方格塗黑填滿,如果是我應該會給那位同學最高分吧,另外一位類似漫畫《漂流教室》畫風,流露出像是 Cy Twombly 的筆觸也很棒,但學生畫的如此「淒厲」不知道會被打幾分,在這樣充斥著正面的校園風氣當中。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畫完的學生並不交卷,而是像吃飽的嬰兒或是某種動物一樣,趴在桌子上睡覺。就像是學校外面的公司或工廠,人去工作賺錢同時打發時間,或是看到家中巷子口的貓,吃飽睡飽之後就這樣一直看著前方讓時間流逝,或者對它們而言根本沒有什麼時間的流逝。而學生們則是畫畫,畫完就睡覺。 少數幾位學生在做最後的努力,一位學生趁著快要鐘響之前,開始進行黑暗的填色,看著她用麥克筆一劃一劃的將白紙變成黑暗中ㄧ隙光,而那ㄧ隙光將要消失,想到了Mark Rothko的宇宙和死亡、Malevich的黑色十字等等抽象繪畫的「基礎形式」,我當然也想起了Judd Donald的層架,想起了最近上課跟同學介紹的法國藝術家Daniel Buren的8.7公分寬的垂直線條,並解釋那些垂直線條和 他最近設計的新北環狀線內部裝潢 的關係。雖然賺不少,但這是他此生致力的命題。 我想起了之前看的一本數學哲學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