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6的文章

才一下子就陷入了絕望

我姊吃晚飯的時候問我新工作銀行開戶的問題 ,知道她是好意想跟我聊一下,卻因為自己陷入著逼迫自己達成某種標準的絕望,在心情不好之下解釋成一種社會認證的問題,都幾歲了還在面臨社會認證問題?社會認證,心裡已經不是想著自己可不可做出美好漂亮的設計,而是發現內心一直在抗拒某些事情好像改變不了導致絕望,總之就是 WTF ,心裡早就有一個誠實的聲音跑出來:誰知道這工作可以做多久?冒著自己偷酸別人對人生過於消極聽到我這事兒肯定要被偷笑了。 喜歡思考到不相信思考有甚麼可能性(啥屁用),於是「最喜歡」現實可以解決的問題,如果認證不合格的話,那就也只能這樣了吧。「那些」故事還沒結束嗎?希望沒有太重複過去的在講的事情讓別人厭煩,自己也最討厭講重複的事情,同時又要被當時說自己設計太醜的那些人笑了,也就只能這樣了吧。 於是像是開始預言了,未來何去何從這件事情,不好說?但明明就沒那麼快,講到這邊會出現甚麼希望的曙光?發呆,依舊的發呆,若無其事的度過了這幾年,若無其事的活在自己的世界當中。 一個曾經參加的同樣展覽的藝術家 , 聽完我對社交行為的描述之後問說 : 你該不會之後就不會跟我聯絡了吧 ?好像有一點耶,就這樣突然就不跟人家聯絡了。 突然就不怎麼樣怎麼樣了 , 之前投資不少時間在 「 銀河特攻隊 」 上面 , 突然就那麼不玩 LINE Ranger 了 , 不只是不玩遊戲本身 , 還有公會那些夥伴們 。 有別於在路上親眼觀察的現狀的一個虛擬的通道 , 卻又增添的許多想像 ; 一種簡單的熱心,像是其中有一個女的被一個男的勾勾纏,工會成員都幫她想辦法之類的 。只 憑藉著那些 Line 頭像 , 猜想著他人的人格特質 , 會玩如此可愛的遊戲 , 人應該都不會壞到哪去吧 ?那是自己 無法想像著穿著熊大 T 恤做壞事的壞人 。除了會在旁邊 偷笑那個裝可愛的熊大以及操縱他的真實人物 , 也同時不會去指責那些可愛的擬人化動物 ,就算只是 幾個圈圈構成的圖案 ,在 尚未成為實體玩偶 , 填充棉花之前 ,如: 熊麻吉 。 好幾年之後依然印象深刻,電話那頭傳來 她說她喜歡上別人了, 後知後覺的我 一時難以接受這樣突如其來的噩耗 , 如此突如其來 , 不知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倒是從此以後都像是懷抱著沒啥太多希望的準備,說是缺乏愛情的滋潤也好,樂於當一個旁觀者,在面無表情當中是累積了太多壓力?某種放逐的不可能?

沈默茱麗葉(Julieta)

圖片
改編自加拿大作家孟若(Alice Munro)的短篇小說集出走(Runway),意味著「沈默茱麗葉」以女性文學的出發點:女性多面向的角色,因此也巧妙的採用兩個演員飾演同一個角色在女性的記憶中穿梭,一者是喜歡冒險、追求刺激的少女探索人生的可能性;另一者是已經成為母親,為了子女煩惱。兩者可以是劇中角色,也可以說是社會上類似的任何差不多年紀的角色扮演。若是以這樣延續著小說, 以女性為核心(註1),照理說的應該會有一種感人。但是「沈默茱麗葉」在情感層面快速舖陳的節奏,不能說可以感動人心,卻反而可以視為形式上開展的極佳範例。 也就是我覺得十分利害的劇本, 並且電影在我的期待下約90分鐘就結束,不拖泥帶水的簡潔,有某種這部電影不是故事跟角色深不深入的問題(註2)。所以這樣極佳的劇本結構就在那十分熟悉的阿莫多瓦的通俗肥皂劇情節,如:偷吃;與西班牙電影的恐怖懸疑傳統,並帶有明顯向希區考客的火車怪客致敬意味。 從最開始回憶的過程想是沒有底限一樣,流洩出許多事件, 一下子撞死人、一夜情、 婚外情、 老爸也跟女傭亂來、老公死掉女兒失蹤,屢見不鮮過往阿莫多瓦即興的某種情慾流動的亂搞氣氛,「沈默茱麗葉」則是 少了些三八的正經,已經有些許收斂,在在地證明阿莫多瓦對劇本到電影現場氣氛與戲劇原素駕輕就熟寶刀未老,才能夠 在看似一層又一層的疑惑、不解的事件當中,到最後又回到家庭傷痕本身, 不經意的錯誤,又總是在回憶之下的悲劇如何發生,在阿莫多瓦擅長記憶的套層中 :喔, 原來如此,一切好像理解了。於是,這樣的劇本結構又好比回憶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家庭狀況,從小就被影響的什麼,自己長大之後為什麼會這樣,回想著那些是不是早就已經註定好的東西。 (註1) 沒看過這本小說,無法對照小說形式上,如對生活細節描寫部分。 (註2) 假設在Youtube用那種五分鐘看完一部片的方式來看這部片,肯定就是看完覺得那不是跟八點檔一樣?

再一次重申

好像是上一篇的「 流浪漢的味道在捷運車廂中吹拂 」的補充,或者說是「之後的故事」。與上層的演藝圈相關工作人員開完會之後,對於文化行為本質的思考。在「混口飯吃」和「堅持藝術價值」的恍神之間。 主觀來說,堅持必然性,是我對藝術家的純粹個人意志,一種理想的出發點。若將這個條件放在,需要合作的跨領域創作。那被歸類技術導向的藝術家,到底算不算以一種委託案的方式抑或另一種創作?但或許這只是一個假問題,因為不該用「妥協」、「有錢賺」這種生產過程的背後秘辛去看待,也根本無需知道,對於觀眾觀看作品本身的不必要性,因為搞不好用混口飯吃的方式去生產作品觀眾還比較喜歡,這完全無從預料。而重點應該是「社會習慣」與我自己眼光所得到的之間的差異。也就是能夠堅持自己所堅持的封閉個體,說封閉就是代表有可能一輩子也沒人知道自己在堅持甚麼,就算是裝瘋賣傻也好,十分認真也好。 回到開完會之後,自己並不是完全旁觀者,而是另一種更外圍,介於技術提供與創意的製作包裝影片設計。也就是普遍來說,從事這樣工作的個人創造性意志在像是各種「設計場域」不管是文案、視覺、物件、建築等。剛開始熱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任性,視為一種自由的表現。但總是受挫地遭受到修改的命運、遭受到某種社會價值的評論(如Bourdieu所說的habitus)。更重要的,這樣個人意志的自由與限制之間,對比著台灣的保守勢力與崇尚與強調個人意志的西方國家,文化工作像是發揮個人所長,某種自由的展現。但是,我所遭遇到的問題,或說我該思考的更透徹的,應該是在文化活動外圍的不可逆「現狀」,那就是「必須」朝向西方的「進步」、設計感、創意、新穎等等,並且開始用這些「標準」(註)的自我審視(說審查太沉重)。 如果已經有心理準備,就可以坦然接受一切的修改與批評指教, be fine, everything is ok,不用跟錢過不去。但在這之前,一切無預警、隨機、恣意、任性的,一度出現個人意志的顯現的時刻,說是設計也好,或在加工廠的工人突然打瞌睡造成機器故障也好,如此作為一種藝術,最重要價值的地方。 (註) 如果夠厲害,意思是足以製作出相當匹敵歐美日韓等具有十分設計感的東西。但是這個說法又必須經由票房的壓力,不得不媚俗的驗證邏輯:可以賣的設計,才是好的設計;反之,好的設計,是可以賣設計,則是印證在台灣最近「文創正夯」的幾個有名的設計師上面。  

流浪漢的味道在捷運車廂中吹拂

那天騎車爬山前先去吃早餐看報紙的時候,我說居然有跨國的犯罪集團來台灣 盜領提款機 ,這樣說起來十分「國際化」的故事發生在十分local觀點的台灣其實還蠻特別的,不敢說有趣或好玩,畢竟是犯罪事件。但一旁的友人就說,我就知道你會注意「國際化」。 於是就直接從「國際化」來看最近遭遇的事情吧,新的工作馬上就要跟號稱台灣有才氣的製作人開會?好像有種之前工作接觸到電視圈的感覺,這次是接觸到演藝圈的頂點,用最好的設計實力來對決吧!心裡好像激起一種鬥志,還記得很久以前被科班出身的人笑說是設計的門外漢,一點美感都沒有。天曉得,我直接從對設計跳到好像更適合我個性的藝術創作當中,似乎藉此表達對設計的不屑,但現實因素又必須做設計。多練習還是有差,至少有好幾個有sense的朋友都說我設計的還不錯。岔個話,剛剛說到演藝圈,最近不小心看到同學上電視當model,慘不忍賭,但那個節目的片頭至少做的不錯啊。這就是演藝圈,如同金曲獎的視覺設計水準已經追上國外,設計的媚俗感至少是要向歐美日韓國家看齊的水準,或許這也是我的創作會牽扯到設計的原因吧,無非是台灣地方與國際化的交會,深入看來,如同 那個美妝節目 ,藝術成了最膚淺的表面工作者。 在開會的當中,總是想像演藝圈那個複雜的世界,唱片圈、電視圈、媒體公關、拍MV的等等,有許多不知道的人在那裏消耗掉他/她們青春,藝術也休想用紀錄片的方式就可以完全理解的吧。資歷、經驗,如同甚麼甚麼哥,甚麼甚麼姐在那個圈子建立了屬於自己的名聲;如同我爸用他的大半輩子投注在在紙器包裝的產業裡,想到那次在青島去找某個大工廠老闆聊天,言談中說到十幾年前在東莞曾經受到我爸的照顧;想到那些從八九零年代從台灣出走到外地的資本家們阿,前仆後繼地,似乎有著說不完的故事。 開完會後去坐捷運,異常敏銳,也是因為發生一件跟自身有些重要的事情結束之後,那種往往是對其他人來說不太重要的事情。像是參加檢定、學測、面試、開重要會議或像是第一次出國。才會有一種對周遭事物覺得很有趣,但旁邊的人完全不知道到底在有趣甚麼的狀況。一位身穿全黑塗著金色指甲油的輕熟女,從沒看過這樣如金色烤漆般的耀眼的指甲油;一位總是會有的男生都愛的腦殘自拍化妝妹,照例就是不斷的跟朋友打字聊天,和自我滿足地看著滿滿自拍的相簿;這時候也出現了一位禮讓有禮貌的印度人。恩,看到台灣的印度人就已經是國際化的一件事。 這樣公共空間裡封閉的個體之間

日本A片or西洋A片?

(注意!內容牽涉18禁,味道人士請斟酌閱讀) 歹勢,不是故意想要用聳動議題吸引點閱;或是如此地露骨直接,並不是意味著已經沒甚麼好講的,只好來秀個下限。而是經驗的透露,厭倦了日本A片的形式化下的疑問:感官和理性判斷有甚麼樣的關係?反正只要會硬就是好A片? 是不是因為標準太高的關係,畢竟DIY某種程度上被認定為下下策的「消耗」,因此更是要慎重其事。那到底要如何選擇一個好「動手」的片子?雖然跟吃飯一樣,這種事情有甚麼好跟哲學或者藝術扯上關係的?但如同我也開始相信許多人也十分認同的:性格決定一切!如同自己在藝術創作或是概念的發想上避免「形式化」的個性,形式化不單純是物理上的具有重量的媒材,也包括在文化意義上,約定成俗的禮教、步驟。又或者是,電影的情節與影像的敘事!所以開始厭倦日本A片千篇一律的敘事,甚麼寢取、義母等等之類的標題已經不足為奇?!(編按:本文章避免過度渲染,關鍵字只會稍微點到為止)也就是說自己是比較喜歡的有劇情的影片沒錯,甚至有字幕是最好的狀態,因為日文只會那幾個單字:雅美蝶、奇謀子等等之類;所以反而看西洋A片順便練習英聽還比較了解劇情那不是一舉兩得?但西洋A片的比較部分容後再提。要講的是,雖然A片百分之七十決定在女主角上面,我是說一般異性戀男生在看的(為避免太過複雜,這邊就直接是講異性戀男的口味)。但是男優某種程度上也佔了百分之十?因為自己不喜歡那種技巧性太高的男優,像是在參加日本綜藝節目「 極限體能王 」似的,有點「愛情感」的狀態是最好的吧,如鄉民說的女友fu,但也要是搭配劇情。如果說只是外遇情節,每個男優特性也不一樣,這裡就不一一比較了,但要說如果是那個長得像河童的,就真的看不太下去。所以自己對男優也是外貿協會?應該說長得像河童就真的太不日常了,日常很重要,這或許也順便解釋了太注重技術就不喜歡的原因。 日常,就用這個關鍵字,直接來到了東西方的身體差異了吧。最誘人的情節應該是平常會遇到那種吧,而不是直接就「開幹」。除非女優的條件非常好,直接來也十分誘人,這麼說又好想是可以科學化分析的樣子,女優條件好就可以不用太有劇情?好像是沒錯,但我說了我一直在避免「形式化」這件事情。科學,某種程度上就最可怕的形式化,所以如果要做甚麼女優長相和劇情的分析圖就會十分的抗拒,是因為想仰賴一下不可預期的「相遇」,只是期待下一部會有新的驚喜。 還沒講到東西方身體差異就離題了,一般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