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09的文章

法斯賓達影展Rainer Werner Fassbinder

圖片
炎炎夏日看法斯賓達無疑是彷彿置身在大太陽底下洗熱水澡般的極熱享受。 7/18 恐懼吞噬心靈 Ali, Fear Eats the Soul 還蠻推薦這部片的。說真的,如果你已經忘了小時候看八點檔那種「咻」一聲時間很快就過去,怎麼一下子就看完的感覺的話,建議可以藉這部片重溫一下,好處是完全沒有現在民視、三立那種把簡單的事複雜化的迂迴拖戲法;「恐懼吞噬心靈」裡看到的完全是精鍊又到位的情節和轉折,而又維持了八點檔連續劇那種囂張又機歪四起的嘴臉和情緒,卻在每每在轉折之處定格框景,就像靜態照片一樣提示著「某某圈子」還是「哪一掛的」的認同界限,而我突然想起每次路過客廳在看八點檔都會亂入的問我媽「那個是壞人喔?」壞人那副嘴臉,剛好契合著我媽或我姐恨的牙癢癢那種「揪」心肝的表情,兩者好像是表皮與器官那樣微妙的互動關係。 而我更願意傾向用「恐懼吞噬心靈」裡十分靈巧地轉換認同陣線,來做為當代「族群」和所謂「小圈圈」之間資訊不對稱中詮釋及解讀上的蒙蔽。那往往充斥著「類型」判斷(因為牽涉到技術門檻和媒材特性):例如電影圈會被當代藝術圈說概念不夠新,太具像;當代藝術圈會被電影圈說,你的錄像片段只是我的電影中的一小段效果而已,不足為奇,只能靠論述在撐。這些你一來我一句的詞語,確實像極了電影裡後段你來我往的游移狀態(所以跨界如果操作良好,往往能創造雙贏:如馬修巴尼、肌餓導演Steve McQueen或熱帶幻夢的阿比查邦)。 7/20 小惡魔 Satan's Brew(Satansbraten) 一點都沒錯!【小惡魔】確實搶搭了 【家畜人鴉俘】利用羞恥的愉虐 脈絡。 看上面海報就知道,在皮件面前跪倒,對材質的有著窒息般的不可抗拒,以越矩和下流做為一種挑釁的手段,追求情緒化的極限,憤怒、大哭與裝傻搞笑同時並存。那往往是指向食慾或是色情,而通常酒店的簡訊會這麼說:「手工贈送挑逗你每一條酥麻神經」,或是「巫山風雨中顫抖恍惚到天昏地暗外掛加侖筍」,這類往往穿過「皮層」的形容字眼。 就真實感受上,不免想到【 嬉戲 】這本書,相較【家畜人鴉俘】,嬉戲的「光怪陸離」不太會令我震驚,「比誇張」:早就遠遠脫離真實的狀況下已經讓人感到麻痺和厭倦;所以我覺得【小惡魔】可貴的地方,就是在於那個下流幽默的轉折,往往是現實中禮貌和道德界限莫名其妙激凸出的一小塊,好比是人體腸子無用「

野獸學院與下流陰謀

圖片
http://www.plurk.com/ujisnotfind 朋友勸敗噗浪,在資訊犯濫之下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情非得已,只好請出「分身」,企圖化危機為轉機;嚴格說起來,李小勇的「下流陰謀」不太像是一種處心機慮的策略,它反而是一種辦公室「臨場」的隨機挪用:也就是在上班壓力藉機釋放下的「莊笑維」;如果說「光明的未來」是聯合外面小鬼,利用下班時間返回辦公室面搗亂,那我則是用邊上班邊暗幹在心裡的「即時」手段(當然有些話並不是跟辦公室有關的,但情緒是互相連結的。),並採取一種更衝動、更不經由大腦、更直覺但卻好比是胡言亂語的真心話,摸不著頭緒那些文字到底因何而起,但卻又似曾相識;不是當下的事件,但很可能是三個禮拜前的新聞社會報導,或是兩天前的八點檔連續劇;那些很可能是捏造的真實情感,但也有可能是真實的假造情節,更多是想製造心領神會卻又無法接受的奇怪感覺。’ 或是我意圖拼合「 野獸學院 」的論述=-“ 我們意圖呈現一種結合優雅與紊亂的效果,在裝置作品中展現出某種刻意的含糊,甚至充滿矛盾,此策略的目的並非要混淆觀眾,而是想透過心照不宣的方式暗示或喚起某些意象,其中懷疑緘默與不確定感凌駕於知識之上,這亦是「野獸學院」系列創作的中心情感。 ” 直到目前為止,依舊是會被認為是「你瘋了嗎? 怎麼那麼沒禮貌?你是上班壓力很大喔?」這類用「常理」來加以看待;明眼的人甚至會質疑那只不過「利用粗俗來嘩眾取寵。」->像我這一段就是因為「語法」已經快出現的時後,公司收發小姐跑出來搗亂,害那個「真相」永遠石沉大海,我已經找不回那個狀態了。所以我只好回應說:「收發小姐是不是房事不順阿,都停經了還這樣,靠!真的很沒禮貌耶。」刻意用小S的苛薄用語落井下石,料想面無表情的她,在床上一定跟木頭一樣。 最後,送上一首歌,這首歌並非是野獸的怒吼般單純,更重要的,是它的不懷好意和認真的配唱共存,它讓我想起去很久以前去唱KTV的總是會有的多餘傷感。

2009台北電影節

圖片
似乎是堪稱自台北電影節流行化後最冷清的台北電影節…(未完待續) 6/28 蔡明亮導演的來臨讓人信心倍增,因為突然覺得好像是第一次看台北電影節似的,有點陌生感(因為沒有去開幕的緣故嗎?)。 蝴蝶夫人 好像似曾相識的陳湘琪一直解決不了那個困境,現實的膠著(不夠錢坐車)常常引發出內在鋪成很久的爆炸(那往往是個人的情感)。細節的動作事件又成了之所以是這部片,而不是蔡導的其他部片可供區別的方法。吃水果那一段原來是吃到她的頭髮,也是,在那種(走投無路)狀況下,關於「吃」又怎麼會是那樣的「生理」反應?舉例來說,與之相對照的,是跟重要人士吃飯,緊張的要命,除了只剩下吞嚥的動作,還有麻麻的感覺。 最後一個鏡頭我覺得是長了些,長到小咪了一下,起來好險還沒結束。很可惜的是,最後因為我絡賽先走沒聽到蔡導的說法,但我大致可以揣測那種即興所可能達到的滿溢或喧洩到底的趨向。 鏡花水月 看起來臉好像蠻「古典」的。好多橋段都聯想到蔡導過去的片段,但我是希望會有新的東西啦!當然不是只有「電影用繪畫的方式」來處理,沒有敘事的美術館,虛實交錯,種種跡象看起來似乎是「蔡明亮」+「羅浮宮」那樣正確,喔對了,還加了一個導演主角?其實還頗為期待「臉」的上映。 7/4 德國09 好像就如同看完比比討論到的,好像有約略看到,像是台灣創作者去質問什麼是台灣?台灣好像病了?那種帶有知識份子犬儒式的嘲諷心態,如同WOLFGANG BECKER(再見列寧的導演)的失調病院,就可以理解他把德國經濟問題「洗臉」(台語:教訓)的十分徹底,徹底到會令人討厭的那種得意嘴臉(當然影像是有維持一定的水準)。 不過讓我覺得這「一部」片還不錯的原因是,的確看到很多不同風格跟觀點的導演,當然「關於德國是什麼?」的部份,就交給網路搜尋或是以後有機會親踏德國土地在去體會。以下是短片的一些小記: FATIH AKIN(愛無止境的導演) 大概應該是講德國對土耳其裔的反恐措施,反正他故事的複雜性扯到了美國、德國、中東、跟土耳其,然後重點是在旅館用對談的方式完成的影片,其實要很有耐心(像我就有點不耐煩)。 DOMINIK GRAF 這還不錯,是講德國城市中逝去的建築場景,令人聯想到蓋馬丁他們家鄉的體育館,或是寶藏巖之於葉偉立。 CHRISTOPH HOCHHÄUSLER 算是裡面比較喜歡的,他用圖像和場景的方式配上德國人被送到外星球故事的旁白,但他們都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