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台北電影節

似乎是堪稱自台北電影節流行化後最冷清的台北電影節…(未完待續)


6/28
蔡明亮導演的來臨讓人信心倍增,因為突然覺得好像是第一次看台北電影節似的,有點陌生感(因為沒有去開幕的緣故嗎?)。


蝴蝶夫人

好像似曾相識的陳湘琪一直解決不了那個困境,現實的膠著(不夠錢坐車)常常引發出內在鋪成很久的爆炸(那往往是個人的情感)。細節的動作事件又成了之所以是這部片,而不是蔡導的其他部片可供區別的方法。吃水果那一段原來是吃到她的頭髮,也是,在那種(走投無路)狀況下,關於「吃」又怎麼會是那樣的「生理」反應?舉例來說,與之相對照的,是跟重要人士吃飯,緊張的要命,除了只剩下吞嚥的動作,還有麻麻的感覺。


最後一個鏡頭我覺得是長了些,長到小咪了一下,起來好險還沒結束。很可惜的是,最後因為我絡賽先走沒聽到蔡導的說法,但我大致可以揣測那種即興所可能達到的滿溢或喧洩到底的趨向。



鏡花水月
看起來臉好像蠻「古典」的。好多橋段都聯想到蔡導過去的片段,但我是希望會有新的東西啦!當然不是只有「電影用繪畫的方式」來處理,沒有敘事的美術館,虛實交錯,種種跡象看起來似乎是「蔡明亮」+「羅浮宮」那樣正確,喔對了,還加了一個導演主角?其實還頗為期待「臉」的上映。


7/4


德國09

好像就如同看完比比討論到的,好像有約略看到,像是台灣創作者去質問什麼是台灣?台灣好像病了?那種帶有知識份子犬儒式的嘲諷心態,如同WOLFGANG BECKER(再見列寧的導演)的失調病院,就可以理解他把德國經濟問題「洗臉」(台語:教訓)的十分徹底,徹底到會令人討厭的那種得意嘴臉(當然影像是有維持一定的水準)。


不過讓我覺得這「一部」片還不錯的原因是,的確看到很多不同風格跟觀點的導演,當然「關於德國是什麼?」的部份,就交給網路搜尋或是以後有機會親踏德國土地在去體會。以下是短片的一些小記:


FATIH AKIN(愛無止境的導演)
大概應該是講德國對土耳其裔的反恐措施,反正他故事的複雜性扯到了美國、德國、中東、跟土耳其,然後重點是在旅館用對談的方式完成的影片,其實要很有耐心(像我就有點不耐煩)。


DOMINIK GRAF
這還不錯,是講德國城市中逝去的建築場景,令人聯想到蓋馬丁他們家鄉的體育館,或是寶藏巖之於葉偉立。


CHRISTOPH HOCHHÄUSLER
算是裡面比較喜歡的,他用圖像和場景的方式配上德國人被送到外星球故事的旁白,但他們都已經忘了德國是什麼了。他的圖像和布置的場景很不錯。


ROMUALD KARMAKAR
這部也還不錯,講的是一家妓院的沒落,雖然有時候老闆聒噪地嘲諷或吹噓口氣有些聽了不太尬意,但妓院裡(有點印度的異國情調)漂亮的「裝置」殘存著逝去的氣味其實挺不錯的。


NICOLETTE KREBITZ
有點忘了發生什麼事了耶?只記得帶點存在主義+女性自覺的感覺,還招喚宋塔出現,記得結尾還不錯,房間的幽靈感營造的不錯,真的忘了耶!(忘了還寫!)


DANI LEVY
片名約書亞一看就知道是在講猶太人的,基本上是焦慮「我是德國人」的認同問題 ,然後還穿插飛翔的嬰兒串場,應該是頗討大家歡心的一部。


ANGELA SCHANELEC
第一部,還沒進入狀況就結束了,主要是利用空間在談時間隙縫和宏觀變化的東西。就結構上來說,是不錯的前菜。


HANS STEINBICHLER
頗具文化代溝的一部,好像是在談德國人的偏執,建立在士可殺、不可辱的悲劇性框架上,當然套到現代來說變成有點好笑,那也是導演刻意表現出「身為德國人」該如何如何,似乎是有點「不合時宜」的嘲諷手段。


ISABELLE STEVER
利用兒童來反映大人世界的政治現狀:從開班會來了解「公民與道德」。是不是有點類似「我和我的小鬼們」?(因為本人沒看過)之間對話就好像法律條文一樣,必須仔細判斷才有融入感。


TOM TYKWER(蘿拉快跑導演)
利用冰冷的美術場景和剪接來喚醒:全球化就是一致化、商業化、樣版化,「加速」剪接的方式似乎就好像物質慾望的累加,所以看的人不會對重覆厭煩,反而開始期待結尾的爆點。


電視上充滿像素感的應召女郎好像跟「第七大陸」那個數位質感的世外桃源成了一種「當代的崇高」,對照最後枕邊的老婆就好像是螢幕上的那個人的時候,冰冷的特寫毫無失誤的映照到像素的女性形象,冰冷的數位影像質感變成可以檢驗當代的影像可以溢出些什麼(如同王俊傑的大衛天堂),在沒有時序、缺乏溫度、甚至連生命都難以估量的「科技」世界裡頭,影片中最後的回眸,似乎是將生物情感慾望帶向無垠的未知界限。


HANS WEINGARTNER
國家的監控系統考驗著親情、友情、愛情的信任程度,這些在「竊聽風暴」就已經發揮淋漓盡致。而監測系統幅員之廣,牽涉到了「六度分離」:任選世界上兩個人,只要透過六個朋友關係就可以互相認識的這類的「唬爛」論調。「全民監控、草木皆兵」:就像是在網路上偷偷背著老婆玩交友,沒想到在見面的時候才知道是把到自己老婆一樣,所有的緣份早就在「意料」之中。



女攝影師,圍牆以西

不過沒關係,這樣或許更看的清楚影像「本質」。

馬後炮的是,難怪這部電影的黑白質感讓我想到卡瑞的安那其戀人,氣氛好像也有點像。不過我比較好奇的是,今日來看當年的六八所得到的想法,可不可以反射自身?(當代性?)像我覺得這一部除了橫移的鏡頭我很喜歡之外,其他好像就很普通,當然政治的氣氛是牽動著創作本身的沒問題,但在當今對昔日學運的緬懷已經有非常足夠的「策略方針」之中,那個六八學運如何使「自已」成為可能?


不過說真的,講那麼多也不足以解釋自己在後半段睡著的藉口,害我結尾也想不起來它是如何結束的;不過主角利用拍照片來糊口,還秤斤論兩,怎麼讓我想到蜘蛛人也拍新聞照片?



第三代

不過其實我看完,還是一直在思考法斯賓達的電影「如何在當代成為可能?」(幹!又是當代性)所以我首先檢視的是裡面的「表演」:包括「舞台的展示」(像第一個鏡頭就很錄像藝術的感覺)演員的「喃喃自語」、神秘的配樂(有點泡菜搖滾的感覺?);構成在影片前段的「離散」(忽然想到:離散數學)崩壞,好像有躍躍欲試的那種感覺。到了中段,各路英雄好漢齊聚一堂,那間房子,果真發揮了法斯賓達空間導演的處理能力,在擁擠的空間內放進極大化的角色和事件(如:彼得格林那威,寺山修司則也有那樣的狂癲感);後段的戲謔和搞笑(彷彿完事後的草草了事),讓我一再想起霧港水手裡對B級片的跨越,散發出一種不精準的掌握和放縱。甚至感受到導演在背後偷笑,如果有聯想到梅爾維爾的精緻跟細膩的話。




看來法斯賓達似乎可以挖掘更多的,就交給這次法斯賓達影展的了!(仙姑們何時返台買票?)



7/5
女僕(X)


有事,賣給一位瘦瘦高高,然後行色匆匆(面交的時後還說皮包掉了,幸好有找回來),作風乾脆,臉色不是很好看的女生。


7/10
不能沒有你

前段攝影、美術和整個對高雄漁工生活的鋪陳頗讓人驚豔,幾個鏡頭還聯想到陳伯義的紅毛港廢墟。後來比較害怕的是社會議題的電影,尤其是小人物對抗社會機制這類電影常常會掉入:好與壞的的二元架構裡頭,所幸本片並沒有太著重那些。反而是如映後座談所講的,呈現出台灣每個人似曾相識的困境和立場的堅持,當然那都是十分熟悉的都市臉孔。


後段部份還是免不了需要「結局」而感覺有「準備」要怎樣怎樣的觀看預期,以「沉默的蘿娜」來說或許她帶來給我們意想不到。但本片似乎是按步就班的來到了最後一個場景,最後一個鏡頭是有點怪,「怪」某方面是好的,但後來想想卻好像是構圖取鏡的關係,應該不是技術失誤,但那個玄機映後座談居然沒有提到,也因為前面過於具象,最後一個鏡頭太抽象的話,丟給觀者自己解讀,就好像報紙被撕掉重要的一角,考驗著觀眾對真相的好奇。


然後配樂比比說後段做太多太滿了,還想說不要用太煽情的,反而可以用台灣在地的抗議之聲,這樣感覺應該會差不少。





7/11
八卦歡樂吧

典型的出軌家庭劇,風格有點dogma感覺,編劇很順但情節老套反而重點落在演員表現上,但怎麼說,同樣的劇情,我覺得民視娘家的演員也演的不錯阿。





愛慕拼圖

伊格言的新片只能說他關注的東西和我想看的好像已經是在不同的路徑上了。雖然我中間睡著,但藉由映後跟比比的討論,也大概拼湊的這部片很「明顯」的核心,大體上就是在真實和謊言的敘事架構中,以家庭單位去探究美國保守中產階級,尤其在後911,如何看待中東那邊的反美勢力,非白人人種。如撥洋蔥般一圈一圈地零碎交錯一層一層小至個人愛恨情仇、大至全球化種族議題。但重點是新媒體(如網路現上會議和手機錄影拍照)的加入好像並沒有彰顯「媒材」本身的特性(反而是上面海報呈現了那種感覺,但電影裡面只是很「傳統」的剪接),只是「輔助」性質,反而覺得很花俏,並沒有太多新的東西。(手機錄影的好處就是,要燃燒錄像,直接丟手機下去就好了?)




7/12

小偷 共犯 鐵拳頭

說是描寫德國外來族群的處境,其實並不是那麼強烈,對我來說,他比較是像張作冀流氓三部曲那種青春輕狂、耍狠玩酷的某種「類型」電影,而且比起張作冀或「少年耶,安啦」角色內心的深化獨白,這部片角色比較「膚淺」的是可以想見的:往往都是「兄弟」義氣碰上「女人愛情」這種可以意料得到的矛盾和後悔。或許場景出兩三次的中東宗教的祈禱場景是某種暗示和歸宿,但反而這部片可貴的地方是,有抓到土耳其人在異鄉那種的相對性的土性,而這,是有一部份是歸功流暢的說故事能力。




垂死瑪麗亞

影像有幾個部份的因為時間綿延造成在閉鎖空間的微小宇宙,好像還不錯,但有些手法廣告片都有在用了,這往往是因為劇情是描寫宅女被父權禁臠然後要出頭天,這種似曾相似的情節,造成後段氣不足,因為可以想像是弒父這類的反撲,而往往為了成就這樣子的結尾,時間綿延的效果往往讓我聯想的不是當下影像神秘未知,而是比較像有些廣告MV那種帶有情節鋪陳的企圖,導演像是依循著劇情而「刻意」做出來的「效果」。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