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06的文章

臉上的疤痕

以前不知道怎麼了。 青春期那時候,臉上難免會長一堆痘痘。我就手很賤會去擠阿去壓阿,用的臉紅紅的,不管有沒有把痘痘擠好,總覺的很爽快,好像把不屬於身上的東西拿掉了。就好比無聊會去摳桌子下的口香糖跟牆壁上沒粘好的膠帶一樣。 我的皮膚真的不太好,手腳很乾,冬天會很癢。臉上卻很油,連痘痘都長的特別大顆,從剛蘊釀到收割完畢大概要兩三個禮拜,很久。尤其經歷中間旺盛期,壓下去都會很痛,紅腫的不像樣。這種特大痘痘一兩個月會來一次,來的時候已經有預感,但卻無法阻止(編按:小時候非常討厭為了青春痘去看醫生,不知道為什麼),就等他越來越大、越來越大,大到一個極限過去之後便開始枯萎、消散下去。現在想想,他可以說是一個依附在我臉上的生命,擁有著被主流社會排擠的邊緣性格,甚至連「主人」自己都不喜歡他了。 時過境遷,大痘痘在臉上已不復見。但因為痘痘冒盛、手賤、孤癖不看醫生之後,留下的疤痕跟粗大的毛孔,在今日就好像「他們」的遺物一樣,象徵了過去的歷史與繼承。說來矛盾,平常照鏡子,其實自已難免十分盼望如雜誌模特兒一樣有張平滑嫩白的肌膚。但這次在掃瞄完成之後,我把疤痕跟毛孔調的非常銳利,總覺得這是他應該有的樣子,必須銳利的存在。

雖然崔健不能來

圖片
剛把崔健的給你一點顏色又拿出來聽 才知道今年的海洋我其實是非常想聽崔健唱歌/rap的 那是一張 原本覺得很吵不知道在幹什麼的專輯 後來越聽越覺得很屌 抽像嘻哈的rap越聽越讓人沉溺 他的說唱技巧孔武有力咄咄逼人彰顯了中國人的野性 比起antion那一掛rapper毫不遜色 很直接比台客還俗的大陸味歌詞 蘊涵的澎湃的生命力 超熱血! 社會議題怎麼能忘 "網路處男"一曲緊跟網路風潮而來 小城故事三部曲 分上中下兩集 並描述主角發現 失意 在找尋的過程 三部曲分別穿插在4 7 9首 概念性的結構確實有嘻哈後搖滾實驗電子的味道 尾曲 "等待那一天" 歌詞居然幻想說要跟沒見過的妹妹打砲 隱涵家庭建構的質疑和諷刺 曲風將嘻哈融合老搖滾爵士加電子節拍 屌!! July 24, 2005的舊文加以修改

從灰熊人到寵物攝影

圖片
昨天看完灰熊人之後,我的荷索影展也宣告節束。 上圖是影展贈送的泰迪熊小玩偶,很可愛。而灰熊人裡的人要變成熊,熊要吃掉人的「自然生態」,使得這隻可愛的小熊玩偶,變成了觀影完成之後重要的「證物」。 「野生動物跟人類的涇渭分明,同處一個屋簷之下的困境。」 如同灰熊人紀錄片裡面的主角,在怎麼想成為熊,對他們在怎麼親切,完全不知道他是不是只想吃掉妳,自然的生態法則誰都沒辦法跨越。「想變成熊,和他們一起生活」包含了許多「人為」的文明思考,是因為熊是野生動物或瀕臨絕種?還是因為熊可愛?為什麼是「瀕臨絕種?」「自然狀態、自然絕種沒必要介入?」,環保、殺菌、消毒、避免感染、獵殺動物,一切都因文明而產生了意義和永無止境的矛盾。 「關於跟動物的距離」 灰熊人紀錄片裡面的主角,自編自導自演的拍下幾十年跟熊相處的紀錄片,某方面來說跟寵物攝影跟主角是類似的。我們拍我們的,他做他們的。偶爾來個特殊安排捕捉意外。甚至來個布置場景,教他們演戲。「你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表象和內在讓人困惑,人跟動物的距離到底多遠? 「變成人的動物」 貓跟狗走進去了人類社會共存共榮,並掀起一股寵物風潮。貓跟狗受了文明的禮教,有吃不完的食物和水,在生存無慮的狀況之下,貓跟狗跟人有了進一步的情感。貓跟狗的文明生活漸漸跟人站在同一陣線,人跟動物的距離越拉越近。他們跟人的樣子越來越像,時常發呆或若有所思還必須忍受居家生活的平乏跟孤獨,當然更要說那些工廠大量製造面無表情的寵物玩偶,那是人製造的「動物」。 今天一如往常的吃完午餐回房間的時候,隔壁親戚的米格魯(她叫Lisa),也一如往常的在房子的光線隙縫中孤獨且若有所思的躺著,因為主人畢竟不能常常陪著他(先不講這個)。而我則是每天進房間之前會經過牠的地盤,但常常總是看了牠一下就沒有在理牠了,因為我總是有自己的事情要做。雖然偶爾會陪他玩一下,但我知道總是在牠需要人家陪他玩的時候而沒有人理他。而今天,看他躺在那邊想事情還是睡覺怎樣的,雖然有網站要趕,但忍不住還是拍了幾張Lisa的照片,或許他累了還是怎樣,對於我的鏡頭只是看一下並沒有亂舔或其他太大動作(編按:米格魯是獵兔犬,平常他喜歡用撲人的方式跟人玩耍),今天的溫度並不太熱,不知道他怎麼想,可能他要別人陪他玩,或他想躺著休息睡覺,不知道,總之拍了下面這些照片。

天意

圖片
忍不住還是上來跟大家說荷索(Werner Herzog)的陸上行舟真的很好看。 「 尊敬天,順應自然 」 在陸上行舟裡我看不到原始與文明的對決和衝突,相反的卻看到了原始與文明的共容共享,一種順應天意、尊敬天意的自然精神。 絕對不像許多電影裡(如非洲人到大都市)多番強調突顯文明跟原始之間的二元對立(其結果通常是嘲諷完不負責任的放棄不管)。陸上行舟卻在文明與原始兩者並行中,以信仰、音樂和寧死不屈的精神將兩者鴻溝連結並交融混雜,創造出陸上行舟的奇蹟。或許只能說,這是”神”(註1)的旨意。 「 在地理課本裡,discovery頻道中 」 當陸上行舟談到亞馬遜河流域、巴西和巴拉圭的邊界、地圖和橡膠樹。我回憶起國中國小讀地理的時光。那一段開啟世界上未知部份的旅程,如同文明建構的過程,好像一步一步了解了原始,卻離原始越來越遠。 長大之後,其實算是還挺喜歡看國家地理或discovery頻道的,如此的行為正更加印證”近/遠”的矛盾法則,那所謂的冒險精神、人的夢想、資本經濟的物質交換價值和晚上八點的資源回收,坐在電視機前面的我,是否正只是享受文明外的奇觀、文明內的知識? 「 土人的語言、陸上行舟的位置 」 文案裡寫著:「荷索拍這部片,就如同電影裡面的主角一樣,是一種陸上行舟的艱難過程。」這或許可以是一種文明情境下的後設解讀(註2),做為必須拍電影的導演來說,拍電影這件事已經干擾到了原始部落的生活,已經迫害了一座山將上面的樹幹連根拔起。可是,宿命而論,「人不可能拋棄知識」,電影有更重要的傳遞功能和滿足人們的想像和夢想,還有更了解這世界的全貌和這篇文章和你們的閱讀。雖然我知道這很矛盾(見上段問號),一切一切的矛盾。 電影裡面有一段,像是紀錄片般的紀錄土人的生活,片中的膠捲留給了這些土人一部份的記錄空間,裡面紀錄了他們的表情、聲音和聽不懂也翻譯不出來的土語,主角不知道土人為什麼幫助他,電影外面的觀眾聽不出來,文化上的間隔有如虛實之間曖昧不明的趣味。最後一起達成陸上行舟的巧妙,如同是為「人」的宿命和感應,更印證那無法解釋的「天意」。 「 天意,我們的音樂和信仰 」 fitzcarraldo探險隊的歌劇和音樂成為電影裡抹除不掉的信號或精神的表徵,主角對歌劇的堅持如同那頑蠻幾近瘋狂的冒險精神,是主角永恆不滅的信仰。土著們的鼓擊、怪笛音樂和對神靈的畏懼是另一種信仰,兩者目

家庭食物

圖片
小蕃茄-家庭食物系列 失業中,但上週遭逢電影節干擾,新的作品網站一直難產,所以沒辦法”盡全力””好好”的去找一份”好”工作。今天雖無事一身輕,卻發現自己已經不知不覺染上必須要上網的惡習,看bolg看bbs…,甚至是最糟糕的-寫部落格。所以到目前為止我已經花了十幾分鐘寫上面這些字了。實在是違背過去”訂定目標,致力完成”的優良習慣,也或許是物極必反,以前失去的現在補回來?! 這組系列今天無聊拍的並覺得可以發表一下當做備忘也好,除了符合日常生活的影像挖掘之外,這系列倒也說明了當前滯留在家中的僵局(其實也沒多久),小蕃茄、仙草、粒知、撥皮辣椒(一種非常開胃的醬瓜)、和吃完的飯,連結起來飯後的時光好像很輕鬆,吃吃甜點水果拍拍照很是愜意,但那股「你要工作你要賺錢」的社會家庭壓力又怎麼是照片上看的出來的呢?

台北電影節末兩日-祝細水長流

圖片
「北緯六十度冷酷異境」-其實他的多線式劇情還挺有張力的,就那股將人逼入絕境的暴力狀態來說。前半段失業勞工那邊還挺喜歡,有冷酷暴力之感,偽鈔也暗諷了資本主義的價值交換,是我還挺喜歡「為基層發聲」的tone,但後面明顯不行,事情想說的太明,劇情太想求圓融求結論不好,以總來說我覺得還算ok。 「售後服務」 不得不說伊格言真是荒謬劇的高手,而且針針到位十分令人利害佩服,這次的後設語言牽扯到觀眾對戲劇影像的涉入性,並且以保險員這個賣的是物質也是非物質的商品是非常適合不過的對像,不免也讓我想到比利懷特的「雙重保險」,暗通款曲詐領保險金,賣保險也賣生活賣幸福。樣版屋也是一絕,讓我想起「幸福是標準配備」這句話。而他妻子則是道德體系的禁忌標準,A片審查員到底會不會有感覺,「劇情該有所謂的標準?」連結至最後一幕主角的手擋在觀眾和電影中的火燒房子,讓我想到自己無聊玩投影機的況味,火光就正如放映機投射的出的映象,主角的手干擾火光映像忽明忽暗,則是影像涉入性的後設結語。 「月球上的彼端」 坦白說視覺上沒有太多驚喜。就聽了上次鴻鴻介紹看了片段就大概那樣了,關於太空的視覺好像就那些驚奇不大。或許正如鴻鴻所講「將太空漫步意象連結到以臍帶溝連母體的胎兒,象徵離開母體的冒險渴望,以及難以割捨的生命聯繫。」雙胞胎部份隱喻又可牽扯到魁北克的政局,不過看了四部四部要都是在隱喻政局總是會有點煩。而自戀的說法,是自由意志奔向太空,亦或月亮如鏡看清自已(外星人怎麼看地球人?)。總的來說是不錯的片,但期望太高卻有些失望。 過了一天之後 「華倫代爾少年療養院」 太累了,睡到不行的一部片。一開始把療養院用的很有神秘感很不賴,爭吵爭吵不斷的爭吵,意見失控或許可以更接近事情的真相。不要以紀錄片的型式來看,還挺像瘟疫裡的妖魔附身,「精神病或許是最正常的人」如同詛咒裡被視為瘋子的靈媒,所謂的被鬼附身和精神/神精病一體兩面,想想其實還真是有趣。 「犯罪檔案」 忘了帶票。每次大影展總有一部這種片,十分之幹,尤其是很喜歡的科能堡先生的處女秀,幹。 「三人冷水澡」 因為評審團大獎才去看的,不過覺得還好,這部片故事性有像港片日本片常有的通俗運動比賽類型片劇情走勢,這種故事說到最後會很自然跑到一種沒有退路的狀態(主角一開始很強,後來不是得冠軍就是從此退出),也因此少了一些東西,「沒有對錯,只是改變」已經是基本常識了,怎麼改變,用3P來說明

台北電影節十、十一天_氣球這皺折

圖片
「氣球的皺折是屬於氣球的。」 「里歐洛」日記書寫裡最常出現的詞語:「我夢想著,我不是我。」靈魂因為想像而存在,但肉身始終被禁錮於現實,門縫外的靈光乍現卻又嘎然而止終將隕落。現實起因於不可違抗之家庭宿命,蕃茄的血緣是對抗天意的妄語,亦是做為「一個人」的悲劇命運, 比較難以忘懷的「里歐洛」,除了如詩般流動的思緒、記憶中的「家庭生活」。裡面更呈現了一種原始赤裸裸的髒亂、污垢、食物、排泄物和肉體,而在大銀幕看卻是畸形、扭曲的。直覺想到了「天邊一朵雲」那看透慾望之後的「無慾。」 另外”偷腦”小記 立意不錯,「一切存在於表面。」表面上被偷竊的腦,腦裡正上演的多重自我的「潛世(片名possible world)」好戲。看完覺得還好,對話有點多,視覺意象不足結局有點弱。某方面倒是可以和柯能堡的[雙生兄弟]相互對照。生理和心理的對話。

台北電影節八、九天_商業大樓裡的老人院(補)

圖片
正當「商業大樓裡的老人院」這張照片已經下片之後,Atom Egoyan的闔家觀賞又不得不讓我在次重溫這張照片,並強迫回憶起那個地方的「床」。 不談我舅舅們送外公去老人院的私事,而單就闔家觀賞的冷酷老爸送她岳母去老人院的行徑,無異是艾騰依格言家庭倫理崩壞的冷酷寓言裡的開端,也是結果。岳母是姻親,是一種強迫建立的血緣關係。「人老了都會成為一個麻煩。」無疑是把人類無法衡量的血緣情感,放置到一個可以計量甚至是數位化電子化的容器當中,列入經濟效益的評估,以尋求最適合的「扶養之道。」劇情後段將本片親子倫理片的題材推入到一個懸疑鬥智的推理情節,岳母就像變成了類型片中隨人爭搶的寶物一樣,是家族情感還是私人恩怨或只是導演精心安排之下被計算的電影情節而已。由此推論下來,才驚覺艾騰依格言一開始便昭示的「後設」敘事能量效應居然是如此驚人,寓意深遠。 令一個讓我驚豔之處,便是導演在影像上對「闔家觀賞這部電影」、「電視家庭劇」、「homevideo」、「 監視器」的互文探索,在影像的插入跟被插除之間,以一個「家庭崩壞」做為賭注和實驗對象,讓你看見了影像醜陋和虛假、但也看見了真實和情感。如同最後一幕聚焦在日常生活的主角跟外婆和父母的「homevideo」上「闔家觀賞這部電影」正好結束,你(觀者)的日常生活正要開始。 既然要探索媒體,「聲音」當然也是十分精彩。色情電話如同被計算的慾望,靠著色情電話一步一動作的跟老婆做愛,是一種被”數位”化的性愛方式,也是另一種情感影像化(自拍video)、慾望聲音化的媒體世界。 其他的片子小記 懺情記 沒想像中的大好看。大概想的鴻鴻這篇都寫了,而且還包括自己搞不清楚(導演敘事過於隱匿?)的地方,唯一能做的下一步,大概就是看希區考克的「懺情恨」吧。 鴻鴻的羅伯‧勒帕吉的電影世界(連結已失效) 蒙特婁的耶穌 算是十分好笑,諷刺精準的造神運動,大概知道在講什麼,只不過中間精神不濟看完感覺不深就是了。 只愛陌生人 被”岩井俊二的文案”騙了。不過,是一部會邊看邊笑的家庭/同志的通俗劇,一部份會笑是因為演技太差跟不精準的敘事和調度(反過來講這樣或許不錯,有一種彆扭的好笑),但內涵跟意義不深就是無法逆轉的錯誤了。

台北電影節六、七天_商業大樓裡的老人院

圖片
一直到那天去看外公,才知道台灣也有這種老人院存在。 「死亡,小心穿越」講的是生與死、講的是親人的誕生與逝去。所以我突然想到幾個禮拜前去看外公的那個時候。其實跟外公不是很親,而那種生老病死的歷程更顯得血緣(或同為人種)關係的獨特和一種莫名不知如何形容的情感。 那對其他動物呢?除了可魯之外,剛想到的記起來。 動畫導演轉電影導演,順手把動畫場面加了進去,在現實中難以做到或不可能做到的的”超現實”影像利用動畫來表現。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是,男女主角畫家跟攝影師的身份延伸到了電影影像的表現上,頗有繪畫與照片對話的意味,不過實驗空間稍嫌不夠就是了。 至於「台北四非」立場有矛盾 不予以評論 但可以直接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