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19的文章

活在謊言中

不是發生什麼嚴重的事情,只是媽媽照例又在質問我當時穿著短褲說:你該不會是穿著短褲去跟客戶開會吧(台語)?當下聽到有點不爽,腦中冒出一句「活在謊言中」,但沒說出口。而真相是那天去路上亂晃採集作品素材,但怕媽媽會問說:你沒去工作,做什麼作品?只好騙說是去跟接案的客戶開會。但因為去是工業區所以穿得很隨便,回到家還故意換上了襯衫,因為去廚房吃飯時可以假裝自己穿得比較正式。 其實是最近發現家庭的約束好像「真的」嚴重影響我的人格,包含最近看「free solo」那個徒手攀登酋長岩的Alex Honnold,他的某種攀岩宅,也是來自於小時候跟媽媽身體的疏離,以致於看紀錄片時忽然錯開回想起以前好像真的被媽媽規定很多所以壓抑很久,本來是以為在學校跟出社會的認同感才是影響性格比較多的因素,卻發現好像深深地被媽媽影響,但這也不是什麼新鮮的論調。直到最近從看淡了、看開了這類自己為豁達的心態,又冒出叫人去吃甲賽的意志。 修身養性太久,忽然覺得心態上這麼早就出家,人生好像有點無聊,意思就是道行還不夠,太淺,無法看破。如同當時的 逃出絕命鎮(get out) 般,不時會想到那個堪稱最自由的藝術,與現實的藝術圈的表裡不一,都在講假的,什麼去中心、裸命等等不及備載的「革命性」詞彙。但明明辦展覽時都光鮮亮麗,搞屁阿。更不用說當評審委員時那種歪斜的權力關係,下午茶時間到了,歹勢,評審先享用,請面試的人在旁邊先等一下,結果面試還沒過…。 一堆文藝圈狗屁倒灶的事情還不只一樁,最近莫名其妙加入了什麼劇團的跨界合作,疑似跨界壓榨,講到酬勞閃爍其詞,後來想想不對,但都已花了幾次開會跟做demo的時間,還一直說啥會投台新獎,意思是說,得獎之後會多一個頭銜啦,其實看完劇本也覺得會得才怪,另外就算是台新獎又怎樣,財團給個零頭就讓藝術圈搶成那樣,況且這個獎還給人一個壓榨勞工的說詞,真可笑。對阿,社會上老闆壓榨勞工都說,你不做很多人搶著要做。不像文藝圈頭頭壓榨都利用人創作的熱情。 怎麼年紀大了不是會開始體會到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處境和觀點,如此才能更趨於客觀,心境更加和善地面對這個世界?畫外音:還是更加的麻木無感?那個到頭來必須面對自己是「自由的個體」,與自己心中那種宗教上的客觀、知識上的理解的客觀,與自我分析批判的哲學意志,並沒有什麼矛盾,也不會有什麼和解的一天,直到死去。 想做作品就去做作品,想找工作就去找工作,想幹嘛就

The Kindergarten Teacher(吾愛吾詩 美國版)

圖片
無異想起李滄東的《 生命之詩 》:歷經生活瑣事困擾利用閒暇之餘參加寫作班的女主角,而在《The Kindergarten Teacher》不僅見證了詩在面對現實的輕與重,甚至是成為一種主動性的美學操弄。 一個幼稚園老師發現一個園裡的小孩子在某些時刻會莫名其妙念起詩來,想到自己晚上在寫作班念自己的詩總是被炮很慘,一次因緣際會,乾脆念小孩子的詩好了:沒想到大受歡迎,這是怎樣的狀況?難道藝術總是一個謎嗎?而情節也絕非一種單方面的利用,不然劇情就會是幼稚園老師一直轉交小孩子念的詩就好了,而是現實來說小孩子突然地唸詩被家長完全的無視,這看在平常受夠了家庭瑣事的怨氣好不容易可以在晚上寫作課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卻好像才華不足的幼稚園老師來說,分明就糟蹋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故事在呈現中年家庭婦人的存在困境之外,不全然對創作的嘲弄,更是像是在詮釋某種美學艱難?何謂美學,當藝術成為眾人可以討論的學問,原本捕抓到不可能的事物被實實在在捕抓了。就像是創作的起點一開始都只是沒有想太多的衝動,認真看待後才發現藝術終究必須成為一種大眾溝通。 大人/小孩、詩/非詩、藝術/不是藝術..種種對峙僵持像是一種基礎形式,The Kindergarten Teacher是以色列電影版本翻拍改編,經由女主角Maggie Gyllenhaal精采詮釋與小男孩演員Parker Sevak不俗的表演,直擊紐約幼稚園教育風景,電影結尾穿越公路來到近郊的大爆發,像是發了瘋般,幾乎是用綁架方式來維護僅存的靈光。而後被小男孩急轉直下說要回家,女主角並沒有戲劇性地成為失心的大魔王。反而是精彩呈現隔著一道廁所門的轉身告解:男孩按著大人們的教導,遇到急難要打給警察,聽在被反鎖的幼稚園老師的耳中一陣感傷,像是有點半放棄狀態的,反而跟男孩說著,你應該打911…。 男孩順利被警察救回,而現實是好比最後一個鏡頭小男孩在警察車上隔著玻璃呼喊: I have a poem。就像是baby哭了代表可能是餓了或是想尿尿了,這樣孩童珍貴無意識的感覺反應喃喃囈語一方面被大人無視,一方面成為藝術之後被外界評斷的必然美學化的過程。

爬山筆記2

時間之輪   趁著一個多月的無業遊民的時間 好像變得更加 「 充實 」 的運動時間 於是又開始挑戰山路的單車騎乘   某一天 騎新店山路 碰到一站又一站檢查哨的 山中豪宅 前幾站帶著微笑向警衛打招呼 最後一站被攔住問說 你要去裡面幹甚麼 本來以為警衛也應該有跟上台灣近幾年的運動潮流 對著穿運動服 雖然車是租來的 好歹也是登山車的樣子 會保持一些敬意。 說是在進去已經是私人領域了 但我接著說 這一條不是公共的道路 ? 反正離頂點也不遠了 抱著和善的態度摸摸鼻子算了 準備回頭 看到眼前遼闊的山景和遠處的都市建築 警衛那一句 你是誰 ? 要做甚麼 ? 這句話猶言在耳 像是 提醒著自己這一個多月 又開始 意識放逐 低限的身體 但保有親愛老婆和家人的 nobody 在   Nobody 在暫時離開了藝術圈之後 nobody 好像對賴以為生的設計相關產業也沒有甚麼太多期待了 。 上次聚會友人對我職涯提出的問題 , 說我不適合那種太有設計感的工作,我也知道自己的設計作品不是很想做的很藝術很特別 ,不然就是會很 普通 。   這種兩極化的反差在屢次面試當中早就被看出來, 自己也努力嘗試想要做的 「 很有設計感 」 那麼久   , 而事實上是 , 離職的原因導火線說是跟同事吵架 , 但往往沒說的是真正累積以久的問題是執行長不太滿意我的設計出來的東西 …   本來對於美就是一種矛盾 但想說如果不能當藝術家,好像也只能做設計混口飯吃 卻又很奇怪 沒有說特別努力在設計上面 反正好像就那樣吧 ,問題往往是生活本身   荷索的紀錄片 時間之輪    想像自己也參與在印度與高山中的世界觀 那又如何看待那些資本主義的俗世 山一直都在   人也一直都在 又想起同事那種所謂入世修行的矛盾 或說自欺欺人 既然看淡人所建構的一切社會地位 良善地活在本質上的世界觀當中 停留在舊的世界當中 純粹的   身體 意識 外界     福德坑   研究院路   從中研院到 山上農村   到墳墓群     遁入虛無 堂哥之死 陽明山 3P 不同的境遇 歷經 隔絕於世 意味著死亡 旅行 移動 歷史地名 地緣 核能防災 紙上登山 雪域 想想殉道者   跑步時看到清楚的陽明山脈 很開心的 哪裡是哪裡 騎車經過重新橋 看到遠邊的山 大

中產階級的感性程度

夢到鄰居搶小孩 夢到去美國的學校念書 捲入黑金疑雲 遺忘與告別今天的過去   必須說明一下 但目前以現在的年紀 自己沒有去做 也不需要酸言酸語的應該是鼓勵各種可能性 沒有人知道的苦行 還叫做苦行   聚會 職業 工作 成就 薪水多少 交了女朋友準備結婚 興趣好像消失 但卻又還在的喇賽   以生活實踐藝術 自己種自己吃自己蓋房子 有像是經歷過了沒有甚麼希望的 創作 無法成為職業的 組織性的 全力 (權力?)   中產階級的感性程度 即使開始否定了以前那些反抗的 否定自己的過去 否定過去所做的 所想的 現象學 回到事物本身的 沒有本質   優美的旋律 即使是窮苦人家 想像著阿嬤 帶著孫子 孫女去吃 仿美式的早午餐 點了一堆 慾望跟階級無關的 點了一堆吃的 貪心享受著   趕工告一段落 賺錢有數 家庭要顧 即將離婚的爸爸 帶著其中一名女兒 好像有些感傷 舊照片與 AI 感性 寫好很久晾著放在桌面 發表於看炮仔聲 (八點檔) 昨天看了預告很爽 但今天看了正片剪接版開始同情壞人於心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