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8月, 2009的文章

身體與空間影展(Peter Brook + Jacques Tati)

圖片
http://www.twfilm.org/brook-tati/ 法斯兵達結束後直接換身體與空間影展,也未免過於緊湊了一點,緊湊到有點開始厭倦把「去光點」當成習慣(就像跑太過影展也太「習慣」,別人也習慣把我定位成「愛看影展的人」,但是我是多麼希望可以跟他們聊聊「電影本身」的內容),以致於上映都快十天了,昨天才去看「我的第一部」:蒼蠅王(但好看耶);而後我又開始回溯:去看其實是好的,只不過對影展儀式的「名義」的矛盾,自己「身體」在相同放映「空間」一成不變的矛盾,乃至於就算是電影十分「好看」,都已經有點預設式地「看衰」影展了。 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 「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輛滿載富家子弟的飛機在一座荒島上墜落。他們原是由父母送往澳洲,最後只有小孩子存活下來。在這個原始的自然荒島上,小孩們決定以自 己的力量,依據他們所受到的教育為原型,重新建立一個新的社會組織。但他們的社會最終還是分裂,部落型態取而代之。一個野蠻、暴力的威權領袖開始掌權,文明消退,動物性的本能成為主宰一切的王道。於是最脆弱與最理性的小孩,成為野蠻世界的祭品。短短的幾分鐘內,人類獸性的野蠻粗暴以駭人的姿態爆發,最後則以西方基督教式的救贖慈悲地為這齣失控的悲劇做結。 」--手冊劇情簡介 依據上述簡介,這部電影作為一個「永恆的姿態」(就是不管當代或不當代,它都還是十分具有「經典」意味的閃亮光芒:如同梵谷的「現代」繪畫),我要做的是,必需先捨棄的是「政治」和「權力」的實驗原型:這個在裡頭堪稱是「人類文明史」傳世寓言的成份。 舉個反例來說:「蒼蠅王」對照頗具有日本當代意味的「 生存遊戲:大逃殺 」,裡頭描述日本「後資本主義」崩壞的個人主義式的政治語境,著眼的早就是「要如何痛快的殺掉對方?」或是壞心地「如何使觀眾產生驚訝或炫奇的視覺快感?」這類早就跟「蒼蠅王」裡政治寓言典型無關的當代「詮釋」(或觀看)方式,如果很清楚地撇開這些不看,當然經典的「蒼蠅王」硬是比會比「大逃殺」更值得歲月的磨鍊,如同「當代已經沒有經典」,或是「只有大濕沒有大師」,我們開始期待的是更多的詮釋策略,還有意義的轉折。 有點扯遠了,但我想「蒼蠅王」除了去掉「古典」跟夾雜懷舊的政治寓言之外,還是具備了許多美學上可以加以延伸的細節,那很可能是一連串的關於人類宗教對抗科學,或是信仰觀點線索,如同帶有邏輯意味

身體與空間影展(Peter Brook + Jacques Tati)

圖片
http://www.twfilm.org/brook-tati/ 法斯兵達結束後直接換身體與空間影展,也未免過於緊湊了一點,緊湊到有點開始厭倦把「去光點」當成習慣(就像跑太過影展也太「習慣」,別人也習慣把我定位成「愛看影展的人」,但是我是多麼希望可以跟他們聊聊「電影本身」的內容),以致於上映都快十天了,昨天才去看「我的第一部」:蒼蠅王(但好看耶);而後我又開始回溯:去看其實是好的,只不過對影展儀式的「名義」的矛盾,自己「身體」在相同放映「空間」一成不變的矛盾,乃至於就算是電影十分「好看」,都已經有點預設式地「看衰」影展了。 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 「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一輛滿載富家子弟的飛機在一座荒島上墜落。他們原是由父母送往澳洲,最後只有小孩子存活下來。在這個原始的自然荒島上,小孩們決定以自 己的力量,依據他們所受到的教育為原型,重新建立一個新的社會組織。但他們的社會最終還是分裂,部落型態取而代之。一個野蠻、暴力的威權領袖開始掌權,文明消退,動物性的本能成為主宰一切的王道。於是最脆弱與最理性的小孩,成為野蠻世界的祭品。短短的幾分鐘內,人類獸性的野蠻粗暴以駭人的姿態爆發,最後則以西方基督教式的救贖慈悲地為這齣失控的悲劇做結。 」--手冊劇情簡介 依據上述簡介,這部電影作為一個「永恆的姿態」(就是不管當代或不當代,它都還是十分具有「經典」意味的閃亮光芒:如同梵谷的「現代」繪畫),我要做的是,必需先捨棄的是「政治」和「權力」的實驗原型:這個在裡頭堪稱是「人類文明史」傳世寓言的成份。 舉個反例來說:「蒼蠅王」對照頗具有日本當代意味的「生存遊戲:大逃殺」,裡頭描述日本「後資本主義」崩壞的個人主義式的政治語境,著眼的早就是「要如何痛快的殺掉對方?」或是壞心地「如何使觀眾產生驚訝或炫奇的視覺快感?」這類早就跟「蒼蠅王」裡政治寓言典型無關的當代「詮釋」(或觀看)方式,如果很清楚地撇開這些不看,當然經典的「蒼蠅王」硬是比會比「大逃殺」更值得歲月的磨鍊,如同「當代已經沒有經典」,或是「只有大濕沒有大師」,我們開始期待的是更多的詮釋策略,還有意義的轉折。 有點扯遠了,但我想「蒼蠅王」除了去掉「古典」跟夾雜懷舊的政治寓言之外,還是具備了許多美學上可以加以延伸的細節,那很可能是一連串的關於人類宗教對抗科學,或是信仰觀點線索,如同帶有邏輯意味,心繫著「如何被救活」的

航空站音樂祭(Music Terminals 2009)

圖片
酷熱的確是可供檢驗「現場」與否的殘忍方式,就像第一天一進去Holy soul =Holy Fuck的驚訝情緒,已經身處在舞台前的場景,赫然發現我居然開始為了「因為要曬太陽」這點「不夠熱血」的小事,而感到十分在意。(必然是連結到之前,六或日早上去河堤打棒球的炎熱脈絡,一成不變的投球姿勢,外加黑到無法曬黑的肌膚,那我開始懷疑這麼堅持每星期打球這件事,實在沒有太大必要。)。溫度,果然將「身體」和「心智」分開,成為了「我是不是該接受眼前表演的音樂」的後設手段。 所以說第一天除了一開始在網路上試聽覺得還不錯的 Holy soul ,和之後funk hardcore感的 NAO ,都讓我有種「是不是要那麼拼(在大太陽底下聽團)?」的「疏離」感,等到下一個 白目 ,乾脆遠離,舞台躲在有屋頂的地方納涼。反而,大陸的 white (取這名字要搜尋他們資料真的要考驗關鍵字能力,跟ghost一樣)讓人想走近一看,噪音飄浮,反饋彌留,在炎熱下別有一番滋味。 MICK TURNER OF THE DIRTY THREE 聲音被 回聲樂團 吃掉太多,整個表演好像setting,稀稀疏疏的,提不起勁兒。 1976 不太想聽的好處的是可以跑到,運動場周圍的樓梯高處愜意的坐著,躺著,宏觀舞台整體除了有一種清閒的出世之感,還不時跟123討論,沒有阿凱的1976會不會比較好聽,這類帶有「看好戲」意味(反正我們又不是聽1976長大的)的閒聊。 在看台上看其實還不錯 特別要介紹 ZAZEN BOYS ,有延續到the battles數學搖滾的聆聽脈絡,還讓我聯想到talking head那種神經質的funk氣氛,還是扯到日本的民族特性,而且我後來發現日本幽默,言語的雞歪感與 denki groove(電氣魔軌) ,有異曲同工之妙 就像這首weekend MV和音樂要合起來看,機歪靈巧又古怪的bass聲線和那位讓人想到食神唐牛的利用自身肥肉和光頭搞笑,整個帶有點聊賴(因為毫無聲光效果)的場景和刻意誇張(看得出來他們為做作而做作)卻又虛張聲勢的動作,像極了三下敦弘或是三井聰式的日式搞笑(脫力系?),主唱向井秀徳還蠻北野武的是,平常穿西裝不太起眼,但卻是最會耍狠的老大。音樂姑且稱為「日式機歪放克」,比較像日本AV帶有跳彈猥褻意味的口音和假陽具般搖擺動作。 比較傾向數學對拍,依舊有主唱單口念白的機歪感。 看 濁水溪

我希望妳離開我,這樣就可以讓妳自由。

好比「 桶後活春宮雨中激情上映 」 這樣炫目無比的標題。自從比比說老師鼓勵她之後,好像開始真正思考未來。其實我早就在擔心比比的未來(也擔心自己的未來),擔心她要如何在瘀腐的工作環境中轉向。正如老師所說失去的勇氣會越變越小,那一成不變耗掉青春中完全毫無往返的餘地;我每每看著比比貪睡(的臉)但卻又念日文十分認真的樣子,我就開始暗自擔心她那些經由老師提醒她才知道那些令人擔心的事;開始擔心那些文字描述過多的情感,恍若是「 膚淺悲劇 」的延伸。 我開始製造傷心又令人洩氣的話,故意拋棄卻其實是要挽回她的心。因為我知道她不能掙脫家庭的束縛(因為妳在親戚的公司上班),我知道她會把五點多下班後當成習慣,那正如同我漸漸在擔心自己的,擔心妳早已習慣兩人的房間,習慣了毫無皺折的平坦,習慣一周七天的完整規律。擔心如妳也如我,就像是台灣這座被禁錮的島嶼,限制了身體的去向。 所以我知道,我知道妳離開我,這樣就可以讓妳自由。我開始故意裝可憐,我開始自暴自棄,令人討厭又招惹同情。 我趁機想在「完善」的語言系統裡感動別人,「崩潰大哭、見她的最後一面、拋下不管、哽咽」等等詞語隨伺在側,在這之後,我開始尋找八卦雜誌或八點檔節目的情節想像裡殘餘的真實維度,我開始尋找感性中的植入晶片,妳離開之後,還「倒因為果」地開始想像妳和老師約會(是因為分手才被老師趁機而入;還是因為趁機而入才分手:情感因果的錯亂往往是八點檔編劇被觀眾說「不合常理」的「迂迴」技巧)。 「我希望妳離開我,這樣就可以讓妳自由。」正是如同每天在龐大網海裡的資訊流不斷變化的「關鍵字」,如果妳哪一天不小心搜尋到了,那樣確實是最「適合的分手」方式,也請妳不要崩潰大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