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14的文章

凱薩必須死 cesare deve morire

圖片
凱薩必須死 ,光就製作「概念」上就已經展現可被思考的多種層次,會這麼說或許就是當代藝術最近所流行的某種「關係美學」的操作方式:跟監獄的重刑犯合作演出戲劇表演,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性的社會介入。 但電影畢竟不是裝置藝術可以放置複合媒材,電影作為一種敘事的濃縮、這部片從虛構美學、紀錄片與舞台戲劇表演當中切換自如,不斷的出戲與入戲之間,反倒好像是利用了監獄的場所還原解放了原本戲劇舞台的「平面」(因為剛好劇場的在整修,只好因地自宜,導演反而利用監獄的場所特性), 也同時和凱撒大帝這個劇本身在講國家和自由的相關台詞,切合到身為要被關很久的囚犯內心渴望的關鍵字,也因此造成應該是本片最主要要呈現效果:現實和戲劇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而最有趣的是,這個分不清楚,就一個中文使用者來說,從一開始演員跟導演在討論義大利官方語言跟各地方言的時候就遇到了挫折,完全聽不出來任何差異!更反應在隨之而來,莎士比亞原著在講述羅馬帝國的歷史跟現代義大利用語的差異聽起來都一樣!這個困惑,或許一個「不願意」但必須這樣的比如說是:文言文的台詞跟一般講話混搭在一起的話,不懂中文的外國人應該也是聽不出來差異的。甚至如果更追尋說我這個「不願意」代表了是個體對自身歷史的想像與認同,那我們身為分斷體制歷史下的個體,如何去想像這樣的歷史認同? 電影裏頭的戲劇原著: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7%B1%E6%92%92%E5%A4%A7%E5%B8%9D_%28%E6%88%B2%E5%8A%87%29 電影資訊: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7%B1%E6%92%92%E5%BF%85%E9%A0%88%E6%AD%BB%EF%BC%9A%E8%88%9E%E5%8F%B0%E9%87%8D%E7%94%9F

2014金馬影展 - 纏繞之蛇Leviathan 一座島的永恆Corn Island

圖片
纏繞之蛇,看完對結尾有些疑問是來自於俄羅斯內部 , 主要是政治和宗教之間的關係 ,於是去找了幾篇衛報的短評和採訪來尋找線索。看完之後幾乎可以確定是來自於導演對於俄羅斯當前政治現狀顢頇腐敗做出的反應,從地方政府的貪汙,與當前中央領導的專制,全部都展現在這部十分具有新聞聳動價值與八點檔的劇情鋪陳;但不同的地方是,故事背景是位於邊陲的荒郊野外的(俄羅斯)民族性的想像,有著遼闊大海和高低不一的地勢環境,又是另一個頑固的在地人面對現實的迫害,這次可以想像是新竹大埔案:劉政鴻要強拆民房圖利財團的翻版。而另一個代表俄羅斯中心的,是來自莫斯科的律師,除了劃出俄羅斯當前的國家中心與地方關係的勢力關係之外;強龍不壓地頭蛇,更有著那種,地方惡霸,外人休想插手的恐怖。所以另一個角度來說,那個掌控全局的地方父母官好像用顏清標會更為適合,我是說在不了解俄羅斯東正教的影響力的前提下,可以迅速了解地方首長的政治和當地宗教勢力結合在一起的共謀關係。而在衛報短評中(註一),俄羅斯提到塔可夫斯的犧牲,意思或許是主角必須犧牲自己來拯救這個墮落的世界,重新喚起從共產國家的無神論到東正教的思想傳統,上帝的神祕那一面又如同片名 Leviathan 一隻聖經上的怪物(註二),像是鯨魚又像是鱷魚,出現在片中的海裡給了主角一個大禮。而最後那個令人絕望的結局出現的鯨魚巨大的骨頭,是不是又意味著 Leviathan 在世界末日前的獻祭?在世界末日之前還可以做些甚麼?或許就可以理解主角一大早就灌了半瓶伏特加的意志消沉(註三)。   (註一)衛報 Leviathan 系列報導 http://www.theguardian.com/film/leviathan (註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1%8F%E6%B8%85%E6%A8%99   (註三)原來俄羅斯人真的很會喝啦,純的伏特加直接用灌的。 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4/01/140131_vodka_death_russia 「一座島的永恆」 「一座島的永恆」的奇異之處是介於於現實與寓言之間敘事體。因為泥沙淤積而成的小小島讓人想起經過忠孝橋時都會看到淡水河上的小島 ( 註 1) ,又同時具備隔絕於現實的新世界:如同世紀帝國的黑暗時期從蓋房子開始胼手胝足一點一滴地

2014錄像雙年展 鬼魂的迴返

圖片
鳳甲美術館的錄像雙年展,大概是因為之前上龔卓軍的課聽了有關泛靈論討論聽太多了。因為論述實在太充實的情況下,反而覺得作品本身沒有看到什麼亮點,尚胡許、胡台麗紀錄片都被收編在裡頭也覺得理所當然。倒是上次濟公座談還蠻有意思的(我是看影片XD),值得嘉許的是展覽規格上比往年來得更有野心,包含視覺上的氣勢(手冊設計也很不賴阿),辦了很多週邊活動包括在文武廟的酬神放映。 所以當我看展覽看到一半就有點開始懷疑純錄像的能力了,但其實應該是敘事創新度不足,加上論述已經說了比影片還多的東西。一大部分是徵件的,另一小部分是邀請的。但邀請的部分質量也沒有很高阿,像是陳依純的作品,還特地問了一起去看的朋友覺得如何?視覺表現能力不夠之外,動畫的運動方式也不太好,只是用了文化性符號就可以大書特書… 許家維的作品也覺得普普,沒看作者是誰還以為是那個大陸藝術家又在拍鄉下的傳統祭拜儀式了,但在沒有旁白的情況下(過去許家維慣用的敘事),多了不少大成本的吊臂華麗高空鏡頭,好像還不如低成本的和平島,雖說是鐵甲元帥的外一章,或許這只是證明了藝術家足以搞定更大製作的能力而已(我也曾經會焦慮過如果要拍比較大製作的作品要怎麼用,第一個要有錢,第二是整合能力,不過自己想做的東西好像都不需要上面兩者…)。 林欣怡的作品大致上跟上次誠品的組裝方式差不多,而高俊宏還是持續地亞洲各地的田野踩踏(可見他最新沖繩的文章)。越南的張明貴,我可以稱做他是越南的阿比查邦嗎?有夠像,現在的重點應該是,難道東南亞只能有一個阿比查邦,東南亞只能有一個熱帶叢林?有一個比較有趣的這個藝術家 http://www.moniraalqadiri.com/ 科威特麥可傑可森式扮裝惡搞 http://www.twvideoart.org/tiva_14/  (官網2015/01/21熱騰騰出爐~)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Yd8XFoJnc8&list=UU50-R_dp6HOPremSTSC8sfA  (濟公座談)

2014金馬影展 - 蜂蜜之夏the wonders

圖片
今年金馬影展第一部就遇到強片,並且在前面大約 20 分鐘就幾乎就可以確定 (註 1 )。無疑是開場從一家人半夜不睡覺 所展現出來的活力,豐富的場面調度,讓人想起幾年前在光點旅行影展的家 home (註 2 ) 所感受到那種別開生面的表現強度 , 與像是某種爸爸不像爸爸 、 女兒不像女兒等 「 公社 」 感覺的家庭狀況描寫 (不太會出現在東方家庭中的熱鬧景致),而後面隨之而來採蜂養蜂的「真實」場面已經有種怵目驚心的身體感,坐在都市化的台北戲院被傳遞著昆蟲的搔癢。有機農業不知道在歐洲是不是跟台灣一樣的熱門的話題,而農村影像也因為本片採用底片拍攝,增添了懷舊的光澤,對照著之前朋友找我去有機農場,很抱歉,現場並沒有想像中如此自然地美麗; 一個似乎是典型的憤世嫉俗的資深農夫,並有著某種堅持純天然的浪漫(註 3 ),以及隱含某種反義大利都市權力中心(註 4 ),以地方邊陲自居的孤芳自賞(觀光客銳減旅遊業的凋零)。而後卻也蔚為流行的有機農業風格,必須經由地方政府的獎勵,藉著媒體舉辦「鄉村之光」大賽放送全國,但又有點像是台灣蓬萊仙山那種 B 級風格的節目製作美學,也是本片依循著寫實主義大步邁開的步伐下一個成功的變奏, 來點惡搞羅馬帝國綜藝風味,一種「義大利」不只是那個「義大利」的二度想像(註 5 ),這種想像並成功地牽連著養蜂人家的小女初長成(約國中時期)的內心世界,情竇初開,面對都市新奇事物的誘惑,矛盾地(註 6 ),與家庭內部的另一個父權結構,封建的大男人主義,保守,不讓女生拋頭露面,覺得女生太弱,而後加入一個少年犯的「入贅感」,更可以解釋在封建農村中,父皇與公主的曖昧,也帶出某種程度上缺席的皇后(好像不是賢內助), 因為劇本上著墨女兒的地方太多,以至於後來的夫妻分開好像無關緊要,而最後面是女孩和少年犯的戲碼也沒太多火花了,一直到最後的廢墟好像因為片頭而只是成了一種頭尾呼應關係,或許跟義大利的當前的經濟狀況有些關係?在台灣有機農業不是現在式嗎? (註 1 ) 其實覺得結尾十分鐘沒有前面精彩 (註 2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kMbyAknaGI (註 3 )而駱駝就是這樣頑固青番(台語)之人獻給喜歡那些新奇流行事物的人們,這樣有點反流行的驚喜大禮。 (註 4 ) 第一次農夫和電視製作小組在海邊接觸 , 但雙方溝通不太順利 ,不知道是

2014台北雙年展

圖片
看完 2014 台北雙年展了,其實陳泰松 (註) 講得沒錯,這是一個 「 國際知名 」 藝術家在加上 「 本土 」 藝術家的聯展,確實是可以說就像是大聯盟球星來台灣跟中華職棒明星隊來打友誼賽的操作模式,於是就會開始問「到底台北雙年展是甚麽 ? 」 , 這個從各屆雙年展被藝術圈討論到爛的問題已經變得非常複雜。直接就這個展覽來說,整個展覽本身確實是幾乎沒有讓觀眾思考自己所身處現實位置了,倒是挑選作品的準確 (氣味相投) 跟素質良好,每件作品都可以好好的討論 。   許多應該是國際藝壇幾個當紅的藝術家, 都可以在台北雙年展看到了(包括去年透納獎得主 Laure Prouvost 十分精采的錄像),很多我並不認識,但看手法就知道應該是很國際化那種,果然 從一用估狗搜尋就跑出非常多資料就可以發現 。也或許可以說「 人類世 」這個主題與科技、自然、神秘等等衍生議題,本來就是當今歐美藝壇某一流行的分支。 展覽的效度從討論到現場反應便可知分曉,一樓人潮 很多 , 除了特展之外很少看到北美館那麼多人,正妹不少,大廳的吊床已經都被睡滿 ,泡茶的生意很好,展廳裏頭不知道哪裡來的一群人拿大砲單眼一直拍作品,十分詭異。二樓找金條(上圖 Surasi Kusolwong 的作品)那邊更是躺滿了許多妹,大家都在拿智慧型手機拍照,我想到好像在華山草原天氣很好不斷上傳自拍照的景象。    於是總的來說,作品的視覺奇觀還蠻能吸引大家的興趣,至少看到作品之後都可以跟女朋友 / 男朋友說上兩句,不過隨之而來知識上的莫名其妙並沒有被解決,於是在手冊應該是被拿完的情況之下,用手機查詢這個製作算是相當用心的官網。 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14/tw/index.html Roger Hiorns 前透納獎提名,作品很「酷」的藝術家,查到他把 飛機引擎變成粉末的技術 。   Joyside 很喜歡的一個作品的藝術家雙人組 ( Justin Lowe and Jonah Freeman ) 所做的訪談,我也蠻喜歡他們的裝置的,因為我最喜歡光鮮亮麗大樓裝潢後面隱藏的黑暗 (像是西門町看完電影出來會走髒髒舊舊的逃生梯),然後他們論述也寫得很妙,就是那種亂七八糟的感覺哈哈哈。另外,他們的三樓的錄像也很強。   倫倫的作品,個人覺得好像佈置得太現代主義的正確了 ( 其實昨天香水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