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台北雙年展

看完2014台北雙年展了,其實陳泰松(註)講得沒錯,這是一個國際知名藝術家在加上本土藝術家的聯展,確實是可以說就像是大聯盟球星來台灣跟中華職棒明星隊來打友誼賽的操作模式,於是就會開始問「到底台北雙年展是甚麽?這個從各屆雙年展被藝術圈討論到爛的問題已經變得非常複雜。直接就這個展覽來說,整個展覽本身確實是幾乎沒有讓觀眾思考自己所身處現實位置了,倒是挑選作品的準確(氣味相投)跟素質良好,每件作品都可以好好的討論 


許多應該是國際藝壇幾個當紅的藝術家,都可以在台北雙年展看到了(包括去年透納獎得主Laure Prouvost十分精采的錄像),很多我並不認識,但看手法就知道應該是很國際化那種,果然從一用估狗搜尋就跑出非常多資料就可以發現。也或許可以說「人類世」這個主題與科技、自然、神秘等等衍生議題,本來就是當今歐美藝壇某一流行的分支。



展覽的效度從討論到現場反應便可知分曉,一樓人潮
很多除了特展之外很少看到北美館那麼多人,正妹不少,大廳的吊床已經都被睡滿,泡茶的生意很好,展廳裏頭不知道哪裡來的一群人拿大砲單眼一直拍作品,十分詭異。二樓找金條(上圖Surasi Kusolwong的作品)那邊更是躺滿了許多妹,大家都在拿智慧型手機拍照,我想到好像在華山草原天氣很好不斷上傳自拍照的景象。 


 於是總的來說,作品的視覺奇觀還蠻能吸引大家的興趣,至少看到作品之後都可以跟女朋友/男朋友說上兩句,不過隨之而來知識上的莫名其妙並沒有被解決,於是在手冊應該是被拿完的情況之下,用手機查詢這個製作算是相當用心的官網。https://www.taipeibiennial.org/2014/tw/index.html



Roger Hiorns
前透納獎提名,作品很「酷」的藝術家,查到他把飛機引擎變成粉末的技術


 



Joyside很喜歡的一個作品的藝術家雙人組Justin Lowe and Jonah Freeman所做的訪談,我也蠻喜歡他們的裝置的,因為我最喜歡光鮮亮麗大樓裝潢後面隱藏的黑暗(像是西門町看完電影出來會走髒髒舊舊的逃生梯),然後他們論述也寫得很妙,就是那種亂七八糟的感覺哈哈哈。另外,他們的三樓的錄像也很強。


 


倫倫的作品,個人覺得好像佈置得太現代主義的正確了(其實昨天香水結束還遇到跟他小聊一下,還說今天會來看展覽XD)。海邊撿來的廢棄礦物」跟三D列印的並置紋理我覺得很有趣,但牆上的平面作品好像又顯得多餘,應該說牽扯太多無法聚焦,也或許是太過「亮麗」了,照這個展覽來說應該是放雕塑就可以。


 


被劈的最慘的應該是入口處的慢活茶(上圖)跟出口穿堂彭弘智的方舟,先說一下慢活茶我即刻聯想到松山文創園區周邊為了對付台灣咖啡戰國時代所對應下出現的中式設計品味「茶店」,瀰漫出某種改良精緻化的拼貼異國情調,這種姿態不被劈也難啊。


 


 彭弘智雖然刻意布置出打造方舟生產線(上圖)好像稍稍崩解那個國際性末世的想像被消費的危機(那種消費性如同蔡國強的若干作品所面對的批評),但現實的狀況是,做那麼大的船又沒有作用不是很浪費資源嗎?還是要拿納稅人的錢做成的作品拿去當自己的作品賣?


 


倒是另一邊黃博志的作品(上圖)現場看有趣許多,因為還蠻「潮」的,對應著穿著入時的年輕人去美術館還可以無縫地如同逛街般在展覽裡試穿衣服。而現場縫製衣服並且熨燙整齊上架的配置也不錯,但不太像是會翻轉製衣剝削的生產邏輯的透露,倒是像很多店家不是都會附設修改部那種感覺。雖說作品誠徵用勞力換取衣物的互動才是生產邏輯的透露,但不知道去報名的人有多少,是有看到有兩個女生身上馬上就穿上去就是了。


 


 


Camille Henrot 一樓最喜歡的作品,誠實地說我是先看完作品才看到作者,恩原來是去年威尼斯銀獅獎的得主(暗爽),其實對她不熟(因為完全沒看過他專長的錄像和動畫),但光這個雕塑看到之後再看作品牌以按摩療法為名一切恍然大悟,整個把東方的手感與皮膚感跟西方的雕塑構成與展示傳統巧妙的「簡單」結合,人家說微言大義,我一直都很喜歡看起來很簡單但裡面很複雜的東西。


 


剛跟同學聊天,對照黃彥穎一樣在講按摩穴道但作品形式比較起來就會發現少了甚麼。


 


林國威的化妝度量跟Pamela Rosenkranz的哇哈哈房間,本來還在懷疑這兩件連在一起是不是同一個藝術家的作品,但看到哇哈哈中國的礦泉水就覺得應該不是台灣藝術家的作品(編按:林國威是台裔旅德藝術家)。


 


兩個作品的論述看似讓人摸不著頭緒,甚至有些自圓其說。但「化妝度量」卻好像在一片「布置出甚麼的作品」展覽之中,反過來將現實布置好的東西,變成不具布置性的東西。講直白的也可以這麼說:化妝品的顏色早就不是原來的「顏色」,而是化妝材料上的「顏色」。但說起來這樣的「觀念」也沒甚麼了不起,不過若是讓這件作品和哇哈哈一起看反而會更有意思,也就是哇哈哈的評論有提到關於工業上色這件事(雖然也是寫的有些越寫越讓人聽不懂之嫌),跟顏色存在在這個世界用甚麼方式去顯現?人類肉眼中「顏色」被人工的顏色所制約是透過甚麼樣的方式?周育正的「虹牌油漆」是一種:美術館裡面牆面的白色變成了油漆商的宣傳廣告。林國威是一種:被商品化的化妝品顏色拿掉了化妝品之後是甚麼顏色。哇哈哈是另一種:純水的加工被放置地面,透過投影機又變成了外一層的加工(只是這樣的展示方式欠缺必然性,有點遷強,只能被解釋成藝術家的習慣)。


 


 (註)
節錄自藝評人陳泰松FB塗鴉牆
彭泓智的《大洪水諾亞方舟計畫》是一件非常形象化的3D雕塑,跟藝術家說的末世景象顯得不搭,直接說是3D列印的科技奇觀就夠了,看的就是形體拓樸的船體扭曲變形。


這件正在進行製作中的雕塑,在走廊位置上跟《生產線-中國製造&台灣製造》形成左右對照,加上大廳的《福爾摩沙慢活茶》,三者或許可以說是這次台北雙年展
Bourriaud的策展理念的公關秀。


這是空降式的知識理念,跟台灣近年來不斷加速墜落的民主與人民主權沒有對話。但請
Bourriaud如西方知名策展人來台不就是有這樣的盲缺。要請誰來策展理應是一場文化政治的戰爭與策略,無論是打內還是打外,都是一場跟我們在地政治有關的全面戰場。很顯然,展覽到此謝謝收看,剩下來的是進去展區內部各樓層,好好以個別藝術家的個別作品去欣賞與理解他們的付出。


留言

  1. 我想我應該修正對台北雙年展對Laure Prouvost錄像驚豔程度的某種看法,昨天去參加座談會,發現一位英國金匠畢業的錄像作品,也有類似形式的操作,影像聲音旁白字幕等等的拼貼節奏感的類似,猜想這或許正是目前英國當代錄像藝術所流行的某種調調?正如同台灣以許家維起點帶起那種以現實邊緣族群的在夾雜的民族神話想像的敘事體,到現在還是偶爾會看到有人會用這樣似曾相識的方式,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