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0的文章

歷史的介面

圖片
過去的未來、未來的過去,兩者間穿梭,好比「夏日大作戰」(Summer War)一個接近虛擬網路的現實,意思是說有點「以古諷今」地用日本大家族的龐大枝脈去對照(或說嵌入)社會中的龐大網絡(尤其是交通)數位的便利性。功能上,我們都知道想像網路可以有多便利(如facebook的加強版),而村上隆式超扁平的虛擬網路,藉由電腦螢幕或手機「介面」的薄膜,好像約略回應如何跨越所謂「動漫」的門檻,也就是它有別於電影帶有某種真實意味,以一種乾淨、純白(網路)與翠綠(女主角老家)的色調,和可愛、嬌羞的表情與聲優的語調。那是動漫迷熟悉的語言,如置身在幾乎毫無殺傷力的單純(或說熱血),另一方面主角又是暑假去某個地方的「無歷史」(或開展另一段歷史),那足以超脫於一般真實人物個性的某種,回歸到遊戲本身的真實。 另一方面,「瓦力」(Wall.E)也像是在過去,實際上又發生在未來,它同樣置身在如同「夏日大作戰」的結尾:四海一家幫忙集氣的真空:一種敵人缺席,純粹是AI系統的混亂,導致我們(觀眾)極不可能相信地球會被毀滅,但重點是取決於無意識的導航(不管是情節上或虛擬網絡),那個在兩部電影中OZ與BL兩種虛擬網絡的毫無目地的時間概念,不斷的循環,週而復始,甚至可以說忘記了死亡,舒適地以一種無重量感地飄浮(好比Wall.E裡連走路都不會的嬰兒狀態)。 倒置的歷史,當然「瓦力」相當聰明地操縱歷史往返,利用七百年都不曾粉碎過的老舊物件、老電影和懷舊(愛情)氛圍的感性。如何成為歷史銘刻的印記,歷史的介面,又稱做介面般的歷史,亦或像是 413的過期未來史 ,兩部電影都藉由物件的組成與拆解當中,建構出人機之間奇異幻境,透過平滑的(不可見)薄膜,展示某種身體與機械的無用(或者虛耗)。或是說有點是砍掉重練地去看待物質與介面本身。

世上只有媽媽好

家族的聚餐有內外兩種階級和世代的差距張力,舉例來說:這次母親節聚餐,那個許久不見的圓桌配置,意外覺得我姐的兒子、我、跟我姐我爸媽和姐夫,三組已經分處在不同的宇宙當中了,值得一提的是原本來頗有信心可以跟青少年的叛逆疏離達成協議,但我發覺已經不是能用外在宏觀現象的方式看待「新的世代」;它可以打破了我自己的想像,是在沒有玩線上遊戲(相同嗜好)的狀態下,代溝成為命定的時間性傷感,或是一種逐漸遠去的語彙;意思是或許我曾經有把握(源自過去學生時代那份記憶的再解讀)知道現在9年級的小孩在想什麼,甚至進行擬仿性溝通,但實際介入的時候才會發現,就算我掌握了內容,但氣氛的僵硬,舉手投足間的疏離,依舊造成下一個世代的挫敗:像是自己正在預測一個沒有辦法預測的東西。 家庭,是一般人最初與外面世界溝通的度量單位,社經地位伴隨著食物內容、禮貌姿態和人格養成都在圓型的餐桌上達成佈署;與無法放假,辛勤勞動的服務生成為極大對比是來自於沒出過社會的年輕家族成員被面容姣好、體態優美的女性服務員吸引,構成另一道外圍的追逐。 看起來吃得差不多,桌上畫面幾乎是靜止的時候,無聊聽著大人插科打諢,明顯不奈,又默默地低頭玩手機,與疲於奔命的女服務生形成一靜一動的時間速率,幾乎不成比例地:男孩又不時悠閒地抬頭,女孩跑到哪了?眼睛穿過一桌又一桌其他的家庭聚會,在偌大明亮的餐廳會場掃瞄女孩堅忍表情端菜、上菜的同時,又可以不時慢半拍回應爸媽關於功課上的叮嚀。 比較有可能的是最後的家族合照,女服務生必然擔任起「非常樂意」的拍照者,以及始終命定不在照片上的缺席者,而在男孩的印象中,女孩的樣子就在吃完飯結帳的另一個「上車睡覺、下車尿尿」的家庭出遊習慣中忘記;這不是一個愛情故事,比較可能是一個世代的特徵,由家庭所支撐出來的。 編案:文章主題是當時餐廳放的音樂。

看不到未來的感覺

看不到未來的感覺不是作品,看不到未來的感覺不完全是說創作上的問題,但事實上是對自己作品的某種疑慮,造成午覺醒來一片空白。把創作的問題也當做人生上的問題,好像一時之間無法明確知道,下一步(甚至是明天) 會有什麼樣計劃,產生什麼思考,做什麼事,如同「 日記電影,電影日記 」變成是帶有某種「紀錄」意味的,好像沒有太多非要產生什麼的意圖,而是等待事情的發生(但其實又更像是 車突然壞掉 的時間狀態)。 打帶跑的方式似乎比較可以更準確抓到這樣的感覺(相較「偶發」這字眼),但又不太是對於外界不斷湧入的資訊潮流交織尚待釐清,必須加以剝除梳理的邏輯問題;如果說保持(利用)某種絮亂的狀態更可能檢驗出一種純粹;自身的淨空,好比說不間斷地下載影片、音樂,面對資料的意義更傾向慣性字句的使用。 禮拜六去看關美館看prattle: 2010美術創作卓越獎,裡面創作者和藝評人交互討論,並形成某種交連的拓樸迴路(手冊這邊可以線上全文觀看),連結了之前去桃園佈展完的某種疑問,看待不同的作品,以競賽來說是切入點有太多可供想像的線索:單薄平面、裝置厚度、新舊媒體、後設語言、戲劇擬仿、材質物性、社會潮流等等,我學到已經不是「一種思考概念」的感覺;好比說看不看得到未來,影像性來說我會比較注重過去的某種印象或記憶,但某種程度上我又必須把「習慣」拿掉,或是捨棄掉一些東西的變化;可是話雖如此,我還是十分依賴直覺的。 新增和123的討論 我: 有沒有一種東西叫做概念文學?還是當代的文學都是概念文學? 123: 簡單說是有的,但也要看完不完整,文字與藝術創作過程都有點像,一開始有個概念,一個無意識的東西在心理萌芽,然後漸漸把無意識的東西有型化。把那個有型化處理的越簡扼,甚至不套用傳統說故事的方式,直接坦蕩的表達出來,就是一種概念的文學。 18世紀有個俄國人,他最有名的一本小說,就常被拿來當作「時間的概念化」 最好的說明。那本小說重頭到尾只有一句話,「當他醒來時, 恐龍仍然還在那裡」,他確實呈現了一種跳脫時間框架的概念, 而且令人印象深刻。 我: 一句話?那還需要「看書」嗎?我的意思是說,概念好像可以經由口述獲得,而主體不重要的感覺?變成是說,我書用一萬字在講消費主義,看完獲得「人存在在消費主義中」這樣的感想;好像可以經由簡短口述獲得,造成某種文章的無效性,所以變成是說,如果概念不新的話(像單純談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