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尼采」標籤的文章

感謝父親觀賞《工業霓虹》作品

圖片
已經不太主動邀請家人與老朋友看自己參與展覽,老爸回台主動說要看新北市美術館大廳作品,本來想說幫他跟正隆logo合照,但身為正隆早期業務好像對那個logo沒啥情感。 抱持著現實包含了所有事情這樣的真理 意思是入世即出世(佛教) 天堂即地獄 反之 曾經有一個想法 爭取權利 OK 但現實依舊   到最後根本搞不清楚 積極與消極的有什麼差別 發現時常面對世界 必須承認 形上學的 理想性 (那些只是在腦中運作的抽象 與再現 ) 再以黑格爾式 否定 (沒有二元性 或說二元邏輯矛盾  )即 招喚出 無限者 所以 父親 看展 更接近先驗(康德) 空間 時間的直觀  尤其對於建築 與空間的配置(你也不用過於強調 到底是 建築作品 還是當代藝術作品 反而對於 典藏展 他更有感覺  我也容易說明 相對 「基進城市」 有一部分作品 基於 論述性 大於 直觀作品 對他而言太難理解 於是在相對於北美館 年輕人 情侶 ,新美館 比較多是家庭 階層更廣 更接近一般社會 離 上層的具有學術涵養 與知識背景的 藝術展覽策畫 比較遙遠 卻也要肯認  菁英式小小社群  肯認所有存在  社會上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位置 做自己的事情 (不管該做還是不該做 或也無關該或不該 ) 尼采式的 肯定性 的否定 變成是說 到底是怎樣也無關了  (就像是現在遇到跟自己對作品不一樣的意見,也要肯定這是世界的必然常態,「本來」世界就是有不同的組成,然後一切就沒有任何問題了) 趨近虛無 沒有任何念頭 在此接合著黑格爾的 無限.者

理性的海市蜃樓╱大家都誤會黑格爾了?

圖片
最近還算有些時間可以看書,上次在板橋總圖沒借到上上次只看了一半的「重複與差異」,剛好看到康德和黑格爾的書,就順手拿了。 契合著 常常一覺醒來 世界的空無感 或好像覺得 世界就差不多這樣。 覺得那些 看似相關 又 像是毫無相關的物、資訊,甚至想像 社群中那些與自己相關 但好像無關的「各種參數」。  看到「精神現象學」 以前看PHEDO遛哲學 #31 德意志觀念論中的黑格爾哲學(主講:王鍾山) 當時慧根不夠,無法有太多時間理解,如今剛好來看看,茅塞頓開 P.S. 王鍾山 老師 這個造型有點眼熟  有點像 年輕版洪常秀 裡面談到 自由意識 不是再說天馬行空胡思亂想(再現的)  而是 最初始狀態 從「有」 與限定性的 「無」 看到後面QA 提問說 辯證法 是 純粹邏輯形上學的概念運作  沒有辦法外延、不能類比至抽像之外, 但沒有現實世界的參照,是一種幻象,有什麼意義? 想到之前 德勒茲 或是有些文章 常以尼采 的生命哲學 批評 黑格爾形上學式再現 隱藏對現代科學文明的批評  可能是一種誤會  以上文章指的矛盾應該是生命經驗的矛盾,而非黑格爾邏輯矛盾律的否定。 然後因為隔天要陪媽媽買菜早起 就去睡覺了 白天起床 突然想到  回到人最基本 盡量沒有現實指涉的狀態 某種 自身純粹抽象性 試想 每個人腦中的邏輯判斷 是不是  一種 理性的海市蜃樓 外在物或許為真 但可以確定的是 腦中概念的是虛幻的 於是藉由上帝特權於矛盾律的否定 以精神 串接 個人的形上學 等於世界本身  明白 所有觀念(論) 像是可以稱做一種倫理學 (整體的關係性) 公車上敲著買菜車金屬的音高,聲音真的比較高?有人說那是頻率較高,但如果聲音高低只是一種邏輯上的類比,那真正聲音與差異是什麼? 「理性的海市蜃樓」是起床冒出的一句話以上並非是在談因果關係,理性思維下實踐不能抹煞理性的思考,而是以黑格爾辯證法的純粹理性思考,被架空下的無類比式差異的上帝邏輯矛盾特權,隱含指的是對科學 (經驗性)的不信任。 純粹邏輯形上學(影片的note) 邏輯 矛盾律 的否定(上帝的特有) 形上學 有限 (規定的)與否定  使 無限 者現身   步驟 :規定的否定、  對立的統一、 否定的否...

尼采(Nietzsche)筆記

圖片
在沒有任何功能性的束縛之下,沒有要教書,沒有要於社群的討論,純粹讀「身體健康」的, 甚至沒有作為藝術家的任何目的,在當下沒有任何收入,沒有任何補助,沒有任何想要對話的藝術社群。 以如此純粹自由(虛無)的方式(狀態) 生活,如路邊的觀察與思考之間,對自我生命的意義 尼采《道德的系譜》 作為懷疑論者-並非錨定立場 似是而非 自我矛盾 中二哲學 每位讀者屬於自己的尼采 「 禁慾主義者意味著什麼? 」 從罪責的補償 到沒有要選邊站的,意義是什麼,一切的價值重估,包含質疑理性主義 對於哲學的反省,甚麼是哲學 形上學否定 追尋真理打上問號  反基督教傳統 - 反對意義的產生 反對基督教宣稱人是有罪的 需要救贖 反對正向生命 權力意志 權力:哲學 意味是什麼 如何形成 自我超越的方式。 意志:自身意志 人的本能 生存生命 虛無主義 難纏又可敬的對手  虛無主義代言人 超克虛無 虛無意志 肯定的否定性 抽象理解的誤會 (坊間許許多多的超驗尼采) 「超人」與法西斯 厭惡平庸的關聯  應該是指平庸意味甚麼? 相對心靈雞湯式的鼓勵 恰恰相反 活出自我生命 哲學式的 基於與世俗相對的少數之下:沒有任何友人 如果生命只是不被理解的自我 政治性的否定條件之下 差異的肯認(見德勒茲提到尼采《差異與重複》) 抽象的力 就可以用來解釋電影的戲劇性,時常對於其中好與壞、善與惡感到存疑,如今印證。 關於 :無用之用 藝術 (註1) 「活出自己」的 尼采的解方是藝術嗎? 也許生命經驗苦痛中迴返的提煉、反芻的「自我提升」可被解釋成一種作為不得不成為「藝術家」(幾乎沒任何社會生產力)的, 必須用一種枉顧他人價值判斷(一切價值重估)的,而且相對是不被多數理解(如此摒除俗世的評價與虛榮),一種提醒。 德勒茲的《差異與重複》提到尼采 並參考《尼采到底有多後現代?》 回到自然(非神學式) 重複 永劫回歸 在病痛中肯定 回返(註2)。 抵抗一般性 形式化 既定的道德規範 回到自然 相對黑格爾式 再現 重複 並非槪念(再現)而是運動 軌跡 尼采式 自我超越 解體 再現 意味 以主體對外的槪念區辨 分類方式 並非差異 尼采 肯定的否定性(對「所有的事情」說「是」肯認世界矛盾本身,而非辯證法式再現的矛盾- 藉由否定他者(物)的自我肯定(形上學式的 意義的確定性) 德勒茲詮釋 否定是指 差異...

《一萬個叢林夜》- 「活」化石的反作用力

圖片
電影改編,最後一個二戰日本軍人:小野田寬郎(以下簡稱:小野田),在大日本帝國陸軍學習游擊戰和秘密行動,1944年被派遣至菲律賓盧邦島執行任務。卻殊不知1945年,美軍投下原子彈,日本戰敗投降,但小野田甚至還以為島上招降的廣播是美軍的陰謀,抵死不從,持續堅持反攻契機,直到1974年探險家邀請早已退休隱瞞身分的直屬長官,親自向小野田解除任務,他才肯從島上離開。 《一萬個叢林夜》是2021年的電影,並由多國出資拍攝。由法國導演Arthur Harari執導看不出一絲來自歐洲外來者的詮釋感,反而影像質感表現過往的時代性,令人想到大島渚的《俘虜》,銳利陽光下帶點懷舊退色的特寫凹凸有致的臉孔,或叢林求生畫面聯想到今村昌平《諸神的欲望》等等過去年代呈現日本映畫中的南洋島嶼外加戰爭風情影像。 Arthur Harari成功的說故事,個人內心存在,不知為何堅持的堅持。藉由電影中精彩演繹的叢林氣氛和演員表現,其實對於電影本身沒有太多問題。 中年版的小野田(津田寬治飾演),瘦長身影讓人想到已逝的台灣聲音藝術家DINO 反倒是看完腦海中對於小野田像是身為歷史「活化石」 的時間錯置,不合時宜地在戰爭結束之後,還在原始叢林繼續執行秘密行動意味著什麼? 除了是大部分強調對於國族主義,身體是國家的之類的「大他者」的批判,與往往在戰爭電影中,如《現代啟示錄》不知為何而戰,這類帶有存在主義式的解構戰爭與國家和個人的關係與意義。 又或者是精神分析式,如夢境般象徵性幽靈徘徊不去,夢境在於「形式」給出現實焦慮的內容,《一萬個叢林夜》中小野田就算是歷歷在目的「證據」依舊無法接受戰爭早已結束的事實。必須透過前長官宣告「解除任務」,像是解除催眠的指令,如夢境般,經由現實長官頒布的話語招喚,以一種儀式性地(如一旁的玉音放送)象徵效度,不只是語言(所指),還有能指-材料本身實質的樣貌。 就如同台灣當代藝術家登曼波,爸爸的家庭同志錄影帶作品的紀錄影片。影片中有一個重點就是藝術家在跟爸爸討論同志「已經合法」可以結婚這件事情,爸爸卻還是閃爍其詞(或與媽媽說爸爸是同志這件事情有些許迴避),這樣十分精神分析式的對話,如同Zizek常講的笑話(註1),也就是影片訪談說的時代遺緒的幽魂不斷纏繞這件事情,是那個時代禁忌至今不是自由了嗎?那麼簡單,而是變成了不知道是甚麼。 泰國版海報,年輕版的小野田(遠藤雄彌飾演) 同時又會不斷想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