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跟大便一樣塞瑟島之旅進擊的地才

人生就跟大便一樣,但可惜這個不是。


人的事情最麻煩。


尤其是明明沒事幹,就算沒錢可以賺至少還去可以悠閒地騎車「流浪」,卻臨時接到要幹嘛的電話,煩阿。

藝術家的天職,把視覺性,裝置性 minimalize。 同時發現有一種內化的精神性,事情處理可以越簡單越好。

一旦出差錯 或被告知臨時變卦 就會開始打架電(sio-phah-tiān),一種別人看似無關緊要,內心無形巨大的坎。。。

幸虧已練就收拾心情,至少先在通訊軟體 說好 就好。


但隔天忍不住爆炸 。。。


才一瞬間就陷入了絕望

想去沒有人認識的地方



塞瑟島之旅,安哲羅普洛斯1984年作品如今看來 對於其主角 歷經過往 顛沛流離的歷史一具活在過去的幽魂 重新回到、遊蕩在 人事已非的故鄉,一種帶有固執與悲情 以當代眼光看來有某種 情緒勒索 嫌疑。


由於近來觀影 盡量以某種素樸 雖似是而非的看過 安哲作品的模糊印象 不以太過議題性帶入 (如政治性), 於是觀察其調度 往往是緩慢 人物遊走在場景之中,雖稍感不耐,也期待著,還是得仰賴劇本?而非影像本身 :到底有什麼事情會發生?


就算刻意以主角兒子作為導演拍攝歷史片地涉及安哲自身歷史挖掘的 後設提醒,後來也不是那麼重要的,讓一切指向其(主角)被當今政局 與地理甚至血緣上 的排除在外 沒有身分,於是在海上的孤島隱喻 顯得十分地「合理」。


雖說重複的游蕩 像是將「破口」轉向劇本 可是很奇怪地, 隨著角色 緩慢地走過 地方性 寂寥感  查覺到 它甚至就是一種光陰 般 場景,然後潛藏背景的音樂 總是喚起記憶。


如此作用在一種時間的普遍性 ,可以瞬間回到過往的時光  ,如中午出門「上班」老媽房間傳出來的台語老歌 ,如朝聖之路去西班牙小鎮 舊舊的餐廳,那並非只是懷舊 而是具有穿透性 甚至是抽象的,就像是死亡,但那些身外之物並不會死去,也許是一種永恆。(直接挪用個展論述)


《進擊的地才》劇情描述一位好強的女生加入賽艇隊付出好幾倍努力,不服輸精神,卻輸給人治的潛規則。


電影本身還好,但裡面一段情節令人思考一些事情,本來是賽艇隊被排擠少數同一陣線的姊妹伴,但因為其中一人經濟狀況不好只好出奧步(才能有獎學金可以唸書)。


贏了女主角之後兩人大吵,卻被發現女主角早就獲得高額獎學金,無後顧之憂,言下之意是:所以讓一下不行嗎?但女主角堅持要努力才有收穫,意思是不努力、懶惰的人不要走後門,找藉口。


之前說過有別於藝術圈大多家境都不會太差,反而進學院之前認識一些因為家境不好,提前出社會、討生活的朋友,久而久之有了經濟基礎,好像也沒有想過改變生活的什麼。曾經想過是現實條件使然,平庸地過一生,或者是早已看透人生本質:競爭,最後不過也是一場空。


另外也想到「貧窮限制想像」的玩笑話,或者最近發現存款開始又到了水位低線,沒想到之前反對藍白普發一萬 開始期待那一萬塊,成為自己經濟的活水 ,一切不是很諷刺 活該


同時還要記住沒人強迫要從事創作,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體會到:「沒錢好辦事」,因為什麼都不用做,限制反而找到了自由(同時也把現實一切條件都包含在內了)


至於「千萬不要放棄生命的可能性」這句話到底是如何詮釋?意味著什麼?


想到Phedo有一集吳豐維老師演講問說:平等與自由的,會選哪一個?


像是意味著前者會往理想式的共產主義的趨近,無階級的人人平等。後者就政治、意識形態來說就是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強調個人主義自我存在的價值,乃至於努力、創新對人類社會的「進步」。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失敗並非失敗,消失並非消失

《艾諾拉》 - 野蠻世界 歡喜就好

尼采(Nietzsche)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