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雨騎單車 折損一隻雨傘

某一天晚餐吃滷味隔壁桌 年輕人從聖經聊到 中國哲學 聊到統神 遊戲腳色 察覺當代年輕人 興趣多元 資訊通透 

與同一桌 旁邊國小生 羽球選手 爸爸 時常運動 比賽 關心


-
幾天前睡覺前 無意間看到YT演算法推薦一頻道 說國文課被當下學生認為沒用  但出社會後 遭遇挫折 學習中國古人的經驗 可以療癒人心

當天夢到 

藝術形式的奇觀化 與

自我堅持對於藝術的想像 現實的困境 轉化



-
下半年除了準備要去南韓參加雙年展 回來之後 目前還沒有任何活動計畫

於是 看到社群 藝術家們分享自己的計劃活動


想著 沒有展覽機會 自己還有什麼東西可以對外發表 訴說

想著 好像又要開始遠離 社群了…(註1)


反正突然很閒 下午沒事就去騎腳踏車吧


颱風前去騎了陽明山

隔天天氣還很好 忍不住騎去三重吃午餐

吃完準備去工作室 經過蘆洲五股交界河堤時突然下大雨

因為上坡要換檔 準備把持傘的右手換給左手時

不小心 傘掉在地上  自己騎車輾過去 就壞掉了

於是 沒有雨傘只好在河堤上方是五楊高架處躲雨


-
颱風後一天 餘風亂竄  騎車時想著是風在動? 

如果風不動  但 氣流運動 意味著不同分子的移動  但如果每個分子是同一?

同時想到 有次在公車上看到尼姑在座位上 撥弄佛珠的念佛 

相對於車上每個人生活的多樣 複雜  

提醒著每天看似變化 其實都是一樣 

於是 多 等於一


-
單車流浪到新店經過一家水煎包在排隊,看到前面一個人一次買了好多,忍不住碎念,前面大姊,應和著我說話,開始像三姑六婆討論:有人排很久當然要買很多才划算之類的。

有時自言自語,不像外國人會藉機跟你攀談,喃喃自語得到世界的回應

印證了 自身就是世界 就是 自身


一個騎ubike很快的年輕人 一路往前衝 故意超他車 但沒力突然慢下來

又被他超過去 想到 電影《阿甘正傳》跑步 停不下來


今天路上看到 後座拿著椅子頂在頭上 騎車 想起就在旁邊曾經一家倒掉很久的大批發店,外面總是放著積滿灰塵的椅子


那家店目前已經變成豬肉批發 晚上時常聚集許多切肉的猛男


看到

鳥被輪胎輾過死掉了

疑似被地上食物誘惑 沒注意到來車 而另一隻鳥正要準備啄食死掉鳥的屍體。



-
昨天收到一個(算是)知名比賽的評審邀約


看了 過去的評審過程 訪談

晚上馬上就夢到 自己對於評選作品的要求 

會喜歡 質疑形式 看起來不像作品 的作品(註2) 

或說過於刻意(的作品) 如果在其他地方沒有補足 反而劃清了界線 

看似清楚講話 過於明白地闡述 

而排除了 述說之外的


 

(註1)

已經沒有特別在意,藝術世界人際關係的交往是不是要在此又拿出來數落一番,反正只要覺得藝術家跟藝術作品是好的,那就好了,那就似乎也順便回答了「藝術世界」真不真的存在這個問題,常常因為朋友或同學的展覽邀請,忍不住偷偷看了一下某些展覽的內容,或某藝術家的現況,唱衰的部分就不提了,那也只是自己的胡思亂想。倒是說心裡其實還是掛心,或說懷念那個曾經在那裏的那個世界,從只是喜歡看展覽到業餘地的進行創作;從進入學院到離開學院,又回到生活就是藝術本身的思考,當然對我來說這種老問題已經是不需回答的答案,因為現實就是還是需要某種形式上的產出,就看自己願意再付出多少而已,這樣簡單到幾乎就已經不用在回答「藝術跟生活」之間的問題了,又直到最近找到了新工作之後,又接連幾個比較緊急的案子,還有新的戀情!在幾乎可以暫時不用去思考一個人如何去渡過時間的狀態下,忙碌之餘回頭看看藝術的世界又是如何? 反正那也只是一小撮人在做的事罷了吧,現實來說根本沒有太多人知道誰展覽了。展覽論述在講甚麼很重要嗎?!自己在這樣無「後顧之憂」的在大眾觀點的既得利益下看待又好像羨慕那些受到青睞的藝術家們反而是更有效的,


(註2)
黑鏡第七季,聯邦星艦(最後一集),劇情提到遊戲公司違反人道原則偷取員工DNA的進行數位複製,同時最後還發現遊戲設計發明人,也被數位複製偷偷(儲)存有於遊戲宇宙的內核中不斷工作讓遊戲擴增,被另一位合夥出錢的老闆「壓榨」,思考數位複製人是否有「過勞」的數位人勞權問題。


以上看完許久,還掛在心上,還想到之前在國美館看到一件討論遊戲中的NPC是否有過勞問題的作品,裝置性不提。但概念上,是以人的批判性加諸於電腦中物質反應的無生命,只侷限在人類社會的眼界,而沒考慮到萬物現象自然循環的「非人眼光」。


因為最近比較閒下午常騎腳踏車到處亂晃或登山,因為借友人的車子龍頭上有裝設手機包,可以邊看Google map邊騎車,後來發現使用導航並非只是要到達目的,而是發現它有時會帶著我到我不曾去過地方。(身為路痴只會走自己熟悉的大條路)


想到當初開車開始導航時發現,看似沒有任何差異的Google Maps只是在最快路徑的選擇,只是告訴我們本來就存在的事情,演算法的「揭示」成為自己「特別的」生命經驗,如此讓自己隨著這樣客觀的命運漂流著。


以上對比是想到對於數位與演算法與人的關係,想到為什麼感性認同會大於批判性?也許自己是對象物的道德與倫理關係,偏好順其自然,大於人為、過於刻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失敗並非失敗,消失並非消失

《艾諾拉》 - 野蠻世界 歡喜就好

尼采(Nietzsche)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