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世界
已經不知道幾次,偷聽。偷聽樓下客廳鄰居來串門子的八卦討論。在同一地點前一晚還是評論者,幾天之後的下午變成被評論的對象。於是好像有必要再進一步論述:大部分人在觀看八點檔看到電視中,兄弟為了爭奪家產反目成仇,婆媽們直呼:夭壽喔。心想:好家在,兄弟姊妹感情都很好。但事實上,往往家庭成員每一個性都不相同,長大之後逐漸分崩離析,但又好像必須還是很要好。
是人的劣根性,或者必然群體的政治性。
如同韓國電影《我們的世界》(又譯:《女孩青春紀事》)
描述 國小女生的群體霸凌 主角被排擠
幽微的劇本 似有若無的恩怨
若說《我們的世界》像是 政治性的電影
韓國 日本 甚至台灣 等 儒家文化 群體慣習 人情的包袱 情感的曖昧
有別於西方個人主義,非我族類 如此功能性判斷 打死就不相往來
《我們的世界》反倒像是用小孩的「輕」對比著我們周遭世界隱藏的沉重。
是人的劣根性,或者必然群體的政治性?
俄羅斯電影《門徒》(the student),一個喜愛研讀聖經的高中生,像是出世卻又十分入世地跟著同學上課,荒謬好笑地在游泳課老師開放女同學穿比基尼的氣氛下,自己超然的不想脫衣裸露還念起聖經想教訓同學跟老師,從此一連串好笑又嚴肅地宗教與政治的對峙與討論不斷上演。電影後段,那位熟讀聖經的同學走火入魔,開始自以為是耶穌想把自己釘在十字架上,同時又開始像暴君似的把不願意配合去陷害猶太女老師的一個殘障同學給殺了。無疑是史達林般的隱喻。
一位憤世嫉俗者,一位救世者,一位獨裁者。那樣訴說著理想主義的走火入魔,除了是蘇聯共產黨,還想到了日本赤軍,想到輔大心理學系,想到自己對理想失望了嗎?同時對捷運上坐在旁邊的陌生人談論誰跟誰在一起然後分手之後怎樣的八卦不耐煩了嗎?想像自己這樣一時欠缺幽默感與參與感,只是想耳根子清靜,嘴了一下反被嗆:捷運上不能聊天嗎?我們愛講,你自己也喜歡聽吧。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