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之處 生的可能

從韓國回來不意外與圈子繼續保持疏離。

加上出國展覽之後才又知道 國家 文化 之間的 名正言順 (solid)(註1)

相對於台灣小圈圈自己玩得很高興,文化主體性只能談 假的 ,甚至還大言不慚 講的很高興

台灣(文化論述上宣稱)只是把沒有主體性 或什麼解殖  去中心 掛在嘴邊 當作炫耀 同溫層取暖

即使如此,也必須在乎現實狀況,想像圈子就是一間很大的藝術公司  

生活還是要過 公司文化 還是要遵守...


無所事事,騎腳踏車 想到 

死亡之處 生的可能


不是在說 絕處逢生 帶有樂觀意味的鼓勵

而是必須死亡 得以「重生」

意味著看到公車上僧侶念佛之人 撥動著一顆顆佛珠度過時光 相對公車上其他人的繁多 的 一

只是為了迎接下一輪迴(或成佛) 的到來


而在暫時沒有下一個展覽(註2)

自由 是 毫無相關 毫無互動

一片死寂

還能做的什麼 就做吧 代表還不能成佛 「僅僅」還眷戀著塵世 那 一點點 能做 想做的 微薄 力量




平等  就在每個人之中

尊重世界中 每個小團體 小世界 所有構成 

進去 再出來

於是 這一切

也沒有什麼好說的



(註1)

典藏部分整個看下來發現美術館的功能彰顯出強烈的西班牙(國族)性,(姑且不論各自治區的民族特性),這跟覺得藝術必須具有某種無國族的普遍性說是相違背嗎,或藝術終究是政治的產物。於是追求純粹如同宗教信仰:只有自己才知道藝術性與外界所認可幻象是相互矛盾,卻為了生存與鄉愿只能「樂於」讓自己禁不起誘惑。(所以沒有人會看得出來哪裡出問題)


補充之前去西班牙看完馬德里美術館的感想,所以看完才會覺得民族性與文化 和藝術作品的緊密關聯 於是回台灣才會覺得  很多都是在談假的,什麼左派論述 解殖等等 對照現況 講到自己都不知道在說什麼了。



(註2)

本週剛好有收到11月有個跨界合作設計展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失敗並非失敗,消失並非消失

《艾諾拉》 - 野蠻世界 歡喜就好

天堂計劃(Everything Went 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