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中》(in water)i t doesn't matter

 

最近比較空閒到一個程度,清理電影庫存,可以開始看洪常秀( HONG Sang-soo) 2023年作品《在水中》(in water),一開始還想說是不是檔案壞掉,畫面糊糊的,去找預告片來確認,影片幾乎從頭到尾的脫焦感,恩,沒有問題。




這樣看似「隨便」且日常的反形式化,縱使那個笨拙素人感的zoom in/out已經成為洪尚秀感的作者標記似的。
                                                                                                                                                                      」寫於《江邊旅館》(註1)



雖已經不太意外如此隨便的形式,電影還契合著螢幕外過了端午難得微涼的台北夏天,就像是秋天溫度交接會有一種空氣共振,記憶消逝之感;如同趴睡午覺,洪常秀電影常用突然安插一段睡覺的象徵生命夢境的時間迴圈。是說這部他「刻意」擔任此片各種職務:攝影、剪接、配樂等等(不僅多產,還多才多藝),重點是同樣追求低限的「一人電影」,只帶了兩個素人朋友的電影製作,但聊天都在講一些有的沒的。


《在水中》還需要分析嗎? 如果說生活與作品的界線,根本沒有任何界線。儘管電影基本的形式與結構,矛盾的回應著沒有形式的形式,沒有結構的結構的悖論。





那麼倒不如去好好感受生活吧,那樣如悶熱天氣騎機車等紅燈,煩於瑣事,看到前方騎士T-shirt秀著「莫忘初衷」字樣帶有好笑與某種不為人知的悲涼感。那如同電影中「振作一點啊」的笑話,是在對懷才不遇的創作者或是不得志人們的呼喊?在旁人卻覺得有些好笑,所謂有心人戚戚焉。



一個孤獨美麗的創作者;一個傷心又好笑的故事。


在海灘 撿垃圾 , 在海灘 拍電影


回想起來 對創作來說因為過於普通 

「我喜歡喝可樂 ,一天可以喝一整瓶。」


「看看她(女主角)和這個巷子搭不搭。」


勘景時太過無聊,攝影師發現女主角會跆拳道。


那些顯得可笑,垃圾話般的台詞。


好比去問在煮麵的麵店老闆「知道自己的存在嗎?」如此好笑,近乎廢話式提問, 難道還期待他回答著:「我煮麵,所以我存在。」(註2)


把各種遭遇狀況都納入其中。面對如此複雜現世反倒要端出一付與世隔絕的姿態,像是到達一個沒有人的地方。(註3)



於是最後主角投身向海。


沉默著、冷靜著,能把一切的一切都概括了。(同註3)


就像在河堤騎腳踏車看到一旁溜冰場的「選手」在練習旋轉

劃出一圈又一圈「抽象」的圓 

與一旁早已習慣的河邊異味和雜亂的台式景觀

 

突然明白現實與「美學」之間的關係(電影中所謂的「對比」…)

與唯有自己才能察覺那一丁點的…意義。

明白了 語言 如

美學藉由抽像化的「理解」

(察覺了人跟人交流命定感覺失語的困境)

是瞬間令人失落與傷心的時刻


於是才會令人想哭。





(註1)關於《江邊旅館》詳見筆者舊文
https://notfind2017.blogspot.com/2020/01/hotel-by-river.html


(註2)引用筆者舊文《現實在夢裡和解 ∕ 無聊會找到路》
https://notfind2017.blogspot.com/2024/12/blog-post.html


(註3)引用筆者舊文《抽象還要更抽象》
https://notfind2017.blogspot.com/2021/08/blog-post.html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失敗並非失敗,消失並非消失

《艾諾拉》 - 野蠻世界 歡喜就好

尼采(Nietzsche)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