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相機放在廚房一號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 12月 27, 2007 只要相機放在廚房就會如同迷戀食物般的影像饑餓感會這麼拍的應該是不知不覺被Douglas Gordon的hand with spot A~M影響但看來我似乎比較擅長搞笑到目前為止廚房可以拿的東西都差不多了 取得連結 Facebook X Pinterest 以電子郵件傳送 其他應用程式 留言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 3月 23, 2022 那就像是日本電影的場景,繭居族一個人去吃類似吉野家那種日式連鎖速食餐廳,專屬一個人的座位。 寫完上一篇文章,妞妞又開始爬上來家裡樓梯,不只媽媽不高興,姊姊也因為怕貓,要關樓下鐵門時,只能大聲喝斥讓妞妞離開,甚至把樓梯上的鞋子都收起來。 早上八點的工廠準時大聲播放,從破爛的鐵皮屋傳來,懷舊的賣藥電台,吵死人。 沒睡飽,已經裝了氣密窗,仍然會隱約聽到。 隔壁鄰居工廠塑膠味廢氣依舊(從曬衣服那邊的窗戶外面會聞到)。 鳥地方,大家都在惡搞,卻好像很自由。 因為是實踐的問題 已經不是啥抱怨 只是意識到 還能忍受這樣多久 抑或成為一種靜默。 孩子都老了,母親總是還在不斷糾正自己兒子,兒子又同時望著她衰老的身影。 賭氣說哪有什麼母子關係,這樣規訓的情感。 又能說什麼 只是 離開還是不離開? 這些隱然發生的事情 某種 不重要 ,但又像是懸而未決的 只是突然的 剪接別人的藝術作品影片,緩慢的步調,細緻處理 突然又有新任務說要處理建商兩分鐘廣告影片,突然失去判斷能力,找不到行銷上的文字差異,反正都說自己是好建築。 難怪有啥超驗尼采 直銷 心靈大師 等同於 哲學大師 堅信的真理 跟 唬爛 空泛 畫大餅的 有什麼差異嗎? 這世道 一切莫名其妙,恍恍惚惚,好像與世隔絕。 如同看了《不丹是教室》故事描述都市裡長大的老師去偏僻的Lunana教書。 老師到達一個沒有電的地方,必須要靠太陽能發電,別說手機了,紙張的稀少跟鈔票一樣珍貴等生活方式低限,像是因此看了電影之後會開始知福惜福,不!正是片尾那位老師離開號稱世界上最偏僻,位居喜馬拉雅山脈的5千公尺冰川上的小學之後,去了澳洲雪梨打工渡假,唱著英文歌在場顧客聊天很大聲沒人鳥,突然安靜下來之後,唱著在Lunana小村莊學到的歌謠吟唱,暗示著一種永遠回不去的想念。 電影在此結束,卻也沒人追問,真實上我們藉由隱居,或是節制物慾等等假裝生活上有所限制能夠多久?我們如何能將個人的道德選擇昇華為一種恆久的宗教,抑或只是一種自我安慰的選擇?而現實就是必須要用這樣如同一部不丹的「魯冰花」的「溫情攻勢」來感動大部的人(喔,那最近應該節省用電之類的反省)那樣的可悲。 傻笑,小時候就因為不知道和外界相處 太尷尬的存在 只好一直傻笑 於是 種種狀況 回憶起來 就好像一點都沒有變過 閱讀完整內容
《再見機器人》 - 5月 13, 2024 一如動畫的簡單線條卻建構角色複雜的內心情緒,《再見機器人》看似當前新穎的Ai與機器人題材,內核卻是過往古典時代的老派浪漫(主角DOG與機器人牽手畫面好比想像著台灣瓊瑤電影會用的特寫),以致敬紐約城市街頭與紐約人的多樣性(各種動物)配以七零八零年代迪斯可放克舞曲,包裝著現代人孤獨,恍若描述童貞般介於友情與愛情的素樸情感。 中英文片名,各有指涉「再見機器人」除了電影劇情,因為意外不得不拋棄,暫時跟機器友人說再見。另有更深刻的「告別童貞」意味,如同初戀的美好像是過往雲煙,只能是一種緬懷。而英文名片Robot Dreams:「機器人之夢」則是巧妙利用擬人化,投射多段夢境表現主角與機器人關係曖昧不明的小劇場。電影以流暢的夢境轉換悲喜交加的戲劇性,體現夢境存在等同於人類存在的慾望投射和想像之物,甚至一如精神分析般指稱著夢境就是慾望的懸置,表示著做夢之人永遠無法達到的真實(REAL)。 《再見機器人》以訂製一個機器人朋友(伴侶)為起點,至於本片到底有沒有機器人感?對於物體、無生命的功能性、Ai機器人可否「學習」人類情感等等問題已非討論範圍,也就是說「機器人的夢」,如同經典的:「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本身邏輯正確與否,並非本片可以回應對於「機器人議題」的答案。 賣熱狗的臘腸狗老闆 比較要說的是,本片以機器人之夢的套層結構(虛構的機器人與會作夢的「物」),再加上同時以動物作為「擬人化」的基本設定,主角DOG可愛狗狗扮演一位孤獨的宅宅的寫實性,無非讓人想起另一部動畫片《動物方程式》在擬人象徵唯度的運用,動物不只是表面上,而是在實存(現實)之間的模糊地帶(註1)。 雖是機器人樣貌,卻有著利用夢境讓觀眾得知他豐沛的情感與內心幽微之處。幻想中的幻想,物與動物作為人形皆被擬人化的觀看距離,撇除本片的老靈魂精神,對我而言有趣的是,擬人化作為虛構的框架效度如同我們做夢夢境的形式往往會逾越內容本身,如同一時想到的例子:A片的劇情若太過離奇,會影響「實用性」嗎?(註2) 到底是不是「真正機器人的夢」,(就內容上)或許不太重要,但重要的是「它就是機器人的夢」,這樣幻想「物成為人」的合法性,好比以前港片律師戴著假髮就像是律師般的虛構提示著他們正在演法庭戲,就像是《動物方程式》以喜劇其實像是在說「動物不好好當人的話,就別怪我把你當成動物」的內在意識,以可愛化形式包裝著階級,真正(REAL)是暗指人類文 閱讀完整內容
《墜惡真相》 - 2月 07, 2024 中文片名《墜惡真相》取「罪惡」諧音,因應票房考量有取巧意味,雖不欣賞卻也點出本片的「外層」藉由死亡案件尋找真相的限度,同時留著歐陸藝術片血液的「非典型」司法電影,反觀英文片名Anatomy of a Fall(墜落的剖析)倒是精準說明了對於死亡事件理性、客觀的層層解構。 關於「到底是如何死去的」,以及法律制度下二元、零和的選擇,等於觀眾進入電影情節的「道德力場」(註1)的好奇、求知慾並帶有八卦層面準備看好戲的前提。證據的理性層面上,在驗屍報告中裁定並不是下墜而死,而是被鈍物撞擊,但在事後以假人物理測試與3D模擬等科學再現,種種數據指向先撞擊跳下處下方小屋的屋頂子再掉落地面,並且在小屋屋頂上沒有死者DNA是因為積雪過厚,導致融冰把證據沖刷不見。於是提告檢察官(?)唯一勝訴條件,只能把問題導向夫妻感情失和,讓法官與陪審團認為是女主角狠下毒手的殺人動機。 於是在釐清關係人外層司法與科學如何看待一個死亡事件之後,進入到了就算解剖也無法得知的人類情感狀況。《墜惡真相》遊走在公眾的,帶有功能性價值判斷,與夫妻不為人知的相處狀況,敘事如同穿針引線在內(當事人與死者關係)外(法院證據判斷)穿梭。 女主角Sandra Hüller演出精彩,已獲多項獎項肯定 如開頭在身為作家的女主角訪談中提到「敘事方式」,像是提示《墜惡真相》重點已非關真相如何,而是藉由墜樓事件,我們如何看待這件事情?從一開始音樂聲音干擾訪談,像是強烈抗議著說話做為意義準確的展現,卻可能也阻斷了產生另一種抽象的可能,並再延伸夫妻小孩視力受損只能聽聲分辨外界狀況(也因為遭逢意外,埋下失和導火線),電影藉由對白的言說描述的法庭「再現 」事件中切換時間與素材質地,如《寄生上流》或《在車上》藉由記憶回溯,像是某種排練或錄音檔取代曾經在現場發生的事情。 除此之外,若說有別於眾多司法電影大部分只是純粹解謎與善惡判斷,《墜惡真相》還有什麼更殊異的當代性,反映當今世界現況值得一提?無非是電影中最重要的三段讓人可以深思並加以延伸的對話。一是夫妻吵架的錄音播放與再現,把有些沉悶的步調完全甦醒,從夫妻火爆的關係解構語言的使用,德國女主角不講德語(在書中約略提到跟家裡關係不太好?),與法國老公以英語溝通,本來居住倫敦因為財務關係搬遷自法國鄉下,同時事發地點位於法國法庭必須翻譯轉換等等明顯帶有政治隱喻,法德之間歷史糾纏不清的曖昧關係,同時也被稱 閱讀完整內容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