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覺的笨蛋》― 不是說過,越流行越悲傷嗎?
看太多電影看到沒有感覺,有時電影本身沒有太特別,但看完卻讓人心頭一皺。 《睡覺的笨蛋》漫畫改編(個人對動漫是真的不太熟),但對日本的觀察,日本人經歷二戰軍國法西斯,到被投下核彈戰敗創傷與而後的經濟泡沫,成為極度資本化的國家,日本民族進化成另一種相當細微的情感狀態,顯示在某種日文語境之中,例如漫才、許多怪癖,變態,如此過於兩極化的口味:愛好者會十分投入,但有時候,會覺得太過over。 電影改編自石黑正數的漫畫 只是一種日式情境,也致使 《睡覺的笨蛋》在大量角色對話建構的情境,前大半段帶有不著邊際的,沒有太多故事推進的生活「鬆」感,同時也產生,電影就這樣無目地的漫遊,可以嗎? 兩位省吃儉用的女性魯蛇(平祐奈與乃木坂46的久保史緒里飾演),無聊當有趣,(例如:因為太窮,只好將天婦羅丼吃完的蝦尾殼留下來,拼湊成沒有炸蝦的「蝦型」天婦羅丼)。女孩玩樂團的音樂夢,談青春夢想,想起早期山下敦弘的無賴電影,或脫力系冷幽默,百無聊賴,渾渾噩噩,反映日本社會現狀,與普遍年輕人出社會狀態,到底只是階段性的年輕氣盛的憤怒不滿,或乾脆放棄人生躺平。還是那種純真,其實是人類個體之於集體社會的「真實」乍現,本質稍縱即逝隨即被隱藏在表面(例如:路邊無意中看到小女孩在跟店家門口的雕像玩耍動作的天真舉動媽媽被制止,大人說著妳在那邊幹什麼 快過來(上樓回家))。 兩位女主角,乃木坂46的久保史緒里(左)與 平祐奈(右) 飾演,成功演譯當今日本年輕人的對話情境 電影談到,社會上大部分人根本不知道想要什麼,少數有真正想做甚麼的(所謂夢想),潛台詞:相對於大眾流行,小眾藝文自嗨同時珍貴的嫌疑。 想到佛教的因果論是這樣嗎?就我理解,比較重要的應該是,解釋諸現象皆是 整體世界的局部。而「因果」帶有入世解釋單一線性的無可迴返:因為這樣 才會如此。 但就輪迴來說,有沒有因果論的意思,並非科學,並非以現狀往回解釋分析(用數據統計來分析藝術家的才華)。而是,做了多少,就會回饋 (或報應)多少。 樂團女孩被唱片公司簽下之後,獨自玩著啤酒買一送一的遊戲 以現象解釋,雖電影對於憤怒青年與流行音樂,兩造有些過於二分的邏輯錯誤問題:大眾只聽流行,但不聽搖滾;或女主角被唱片公司打造成為隱姓埋名的Pop Idol,但不太相信過去玩獨立樂團的歷史在這樣資訊便利的年代不會被知曉,於是片尾唱著看似相對吵鬧的樂團歌曲也應該要被粉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