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nds of Babel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
C-LAB 2025年度大展,偉慈策畫〖Sounds of Babel如果我們的語言是…〗 喜歡的作品(以下)
1.鄭恩瑛 ✕ KIRARA。雖然作品核心看似是「跨界」:藝術與音樂與酷兒,這種在當代藝術領域上有點過於流行,甚至已經流於cliché的危險,但仔細聆聽觀看其內容,發現竟是如此輕鬆、嚴肅且愜意的質地,會想起所謂「關係美學」,到底處理真正的關係性是什麼?(相對太多同溫層自嗨的關係性),是道德倫理的邊界,也就是裡面談到兩個重要的倫理關係:之於跨性別音樂人「相對」的「酷兒激進主義」以及MMCA「委託製作」藝術家創作的關係。
看似有些莫名奇妙的影像(拍攝美術館一隅與破爛的三低列印在畫面上漂浮)、只是配上電子音樂bgm的「數來寶」,整體材料處理有些隨便(但音樂很動聽),卻對此看似質樸但內在其實挑釁的處理有些感動。
於是發現那個關係性指向的更寬廣世界除了是邊界的反身性:自由是在明白自身限制中的拉鋸。還有藝術家對創作的定義:不太像作品的作品,後面是更寬容的態度與精神。(好像真的有這種東西耶)
2.雖然李傑的作品(太常見)已經不用在重複提起,但發現自己還是能拋棄過去觀看脈絡很「誠懇」地說:覺得蠻好的。
有時睡醒會播放起床歌曲,在半夢半醒的邊界,如同用手機喇叭播放的lo-fi質感,就像展場中若有似無聽到品質不良的懷舊BGM,同時也是在日常中被莫名其妙餵養的無心記憶,或如電影《在水中》翻錄配樂的低限感傷。
嫻熟的場所與材質敏感度或許利用了展場面向室外的那一面牆利用投影的光線反射牆面膠帶的漫射,在某一刻會誤以為是戶外的陽光照射進來作為起點。一如手冊介紹如夢似幻又極度現實的曖昧與清晰,柔軟與銳利。
早上在看公視報導南韓政治對立現場訪問極右派直播主,一旁出現Alan Walker – Faded前奏(見翻拍影片)巧合的呼應與電影《空姐沒有昨天》的末段杜拜Shopping Mall人造觀光商場BGM,同時聯想李銘宸《超級市場》穿插著讓人厭倦的芭樂歌,有時在商店聽見的某個當下卻十分感人。
也許自己永遠會記住這樣的感覺吧,稽查便利商店時刻的巴哈的古典音樂;在心情不好時卻不經意的接起行銷電訪員來電,聽著如機械般的聲音,心想:「如果他真的是AI,背後沒有任何個人的歷史,那就好了。」如同面對現世一切紛雜,有時覺得不過是猶如一道看不見的白牆。
3.辛西亞馬塞爾(Cinthia MARCELLE)黑板插畫切換細微觀察錄像,喜歡如此安靜又抽像,隱約透露著即將被匯集聯覺的邏輯與意義,但又一直維持著消散狀態,提醒市面上過多令人覺得無聊的散論電影保持開放性的重要,因為對於定義太過明確的作品已經有點厭煩。
4.安利沙拉(Anri SALA)國際型藝術家,之前在文心藝所同樣拍攝鋼琴彈奏,利用半透明布幕投影的錄像裝置令人印深刻。這次的take over從作品名稱就可以知道政治性濃厚加上曲目不言而喻,自動彈奏與真人演奏之間直接感受音階的共謀與斡旋和相互推翻彷彿革命過程,在純粹聲音的感受與政治性符號理性理解,相對十分直白的如同展覽論述所昭示。
5.推一下台灣藝術家劉致宏的作品,因為有時候會買茶飲用外帶杯去冰,但還是有小碎冰(有些店員會這樣跟你講),於是小碎冰在不銹鋼杯子鏗鏗鏘鏘的聲音就很像現場播放藝術家自製研發陶器樂器的錄製,又像蛇,帶有文化與宗教上普遍性與歧義的指涉,當然當天是沒買飲料裡面裝水,但還是會不時轉頭想說是不是包包裡發出來的聲音。
(sor,舉例好像跟作品沒有直接關連...)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