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山若夢(The Cordillera of Dreams)

山跟政治有什麼關係?是某草包總統候選人說要在台灣百岳山頂設升旗台?或是紀錄片《看見台灣》最後一個場景,鏡頭環繞著玉山山頂與原住民小朋友唱歌,似乎是再也強烈不過對台灣土地的認同。又或者是那些自己在爬山時路過的古道所遺留的歷史痕跡,不管是清朝的、日治時期的古道,並想像著幾百年前的人是不是也是依循著同樣的路徑,相差無幾地踩踏著相同的樹根與石塊。


歷史,從來就不認為是「山為人類見證什麼樣的歷史」這樣的話。總是認為在山的眼中如此微不足道的人類歷史,這樣論調已經具備某種「客觀」的能力, 意味著不管左派、右派、民主、獨裁等等都像是自然現象一樣,意思是不會偏袒某方 ,沒有對錯,如此殘酷且公平。


於是我在這樣的觀念下,對於導演從一位實實在在的懷舊控,到一位被驅逐在外,又心繫智利的紀錄片導演,一個實實在在的民族主義 、甚至是理想主義者。左打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右批軍事獨裁,如同片尾自白提到,那片山脈招喚孩提時期的鄉土感,這樣如同最近常看到一些台灣年輕人放棄掉高薪工作去當小農, 回到農村重新認識自己的家鄉。並映照出 自己從來不是實實在在的理想主義者,因為對未來從來沒有像本片導演一樣有如此樂觀的想像。


那天跟登山社團一起爬山,中途休息時跟朋友聊到政治,一時想到會不會有其他山友聽到加入討論,或在旁邊不太認同。但發現山友的話題最常依舊是爬山, 像是聽到最近有人打破了中央山脈大縱走最少天數的紀錄,然後使用在美國買的裝備因為很輕類似這樣的話題;或是下山之後要去哪裡吃慶功宴之類的。嚮導在回到山下的出口時迎接我們,說:歡迎回到文明的世界。 那也似乎提醒著我,登山的世界與不登山的世界之間的關聯性。想像著那些獨攀者為何如此熱愛著獨自的登山;抑或是自己騎腳踏車騎到一個放眼望去無人的山中,像是只有一個人的世界,死了沒人知道,只有回家之後才會發現跟自己跟社會的關連。一個人對於外在世界的放逐、遁逃,實實在在印證了自己一個人的存在。當然許多事件(如登山奇才:白凜),背後所代表登山與社會的關聯,就不再提了。


回到電影,實在有點不以為然導演硬生生把對山的歌頌轉換到自己的政治宣言。 看到在前段採訪以山作為材料的藝術家、文學家,倒是很正常。一直到中段訪問影像運動者(video activist)帕布羅索拉斯就開始變得奇怪(走鐘)。這種「奇怪」值得拿出來討論的是,如果兩者內容分開都會是很好的材料,但硬湊在一起,除了濃得化不開的鄉愁,會說這並不是太高明的做法。因為並沒有關於安第斯山脈與智利1973年開始的那一段政治歷史兩者之間明顯關聯的敘事途徑。


導演旁白在某一段提到,銅礦。身為「銅礦王國」的智利,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山區被私有化了。如同台灣的亞泥開發案,在《浮山若夢》裡的也出現鳥瞰鏡頭下砂石車通行如年輪般蜿蜒山路的痕跡,但只丟下一句大部分都被私人佔領,接下來呢?自己也是很好奇所以這樣一般民眾就無法爬山了嗎?或是,那土地的原來的歸屬權是原住民的嗎?等等更有趣的問題,只是在訪談中得知,在獨裁時期的既得利益者在民主選舉之後繼續鞏固其財產(高級外省人?),但大部分都還是回到導演Patricio GUZMÁN個人的情感與回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