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附身和集體瘋狂事件簿」影展第一天

『類型片的數學運算』

看完「π」之後,雖然發現了跟當初被說明手冊吸引的「實驗」、「橡皮頭」、「社會邊緣人」等等詞語好像完全不一樣。但所幸在我的認知範為裡面,這部片存有的「cult film」因子,讓我有機會把它解讀為一種「類型片的運算過程」。

「模式常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片中主角的口白。除了是數學狂主角潛心修練的座右銘之外,似乎也可以跳出來解釋這部片的用意-「類型模式常存於電影之中」。所以我們從一開始看到了閉塞宅男科學家被一堆電腦包圍的頹廢科幻,而他正好墮落得亂打藥因而產生幻覺,以十足的迷幻異境繼續延伸,而在記者和猶太教徒莫名的騷擾之下,漸漸我們也開始預料有一道秘密最後會出現,但並是不是那種沉緩的懸疑而是一貫的明快緊張。鬼魂也在這個時候出現了,印象中許多電影都會在電車上出現鬼(包括台灣的短片),此片也不例外,當然還有最精彩最屄級的昆蟲、腦、腦漿和出現腫瘤這些當然在廁所發生而且會照鏡子。當然,最後的鑽腦自盡則是好笑的高潮。至於東方情調也沒有放過,日本的圍棋佔了上風,主角深處在華人區偶見的華人則變了隱藏份子。


以數學貫穿,除了整合當代類型模式之外,宗教、科學、藝術、哲學本是一家,並鑑古通今的讓代表人物,達文西、阿基米德、畢德哥拉斯,等先賢理論現身,古今對照當代科技、靈異、宗教混雜在一起的熱鬧情形,所以出現「數學家遇到鬼」、「股市指數有一個神秘的軌跡」、「猶太教徒會綁架數學天才來破解通往天堂的秘碼」等跨類型、跨領域、跨學科的種種行為,絲毫不會讓人感到意外。


說來詭異,原本吸引我的什麼高反差粗粒子影像、什麼高壓與低極限電子音樂等等,整場看下來,一點也不覺得實驗,反而覺得這樣搞是理所當然的正常,1998年的片子,這種的拍法早就已經被收編為好萊屋某種類型的參考。詭異的是這樣的結果一點都不讓失望,反而著迷於那些數學數字背後的奧妙,那十分邏輯卻又非常宿命的運算模式用來解釋本次的觀影行為,不外乎是一種,被騙去看,然後有意外收獲的故事模式。

相關資料
催眠影展官網
http://www.twfilm.org/Aura/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