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Intolerance – 「業」的雙面刃

空白Intolerance是一部日本電影,英文片名的Intolerance,「不可寬容」是比較接近電影劇情的涵義,但也不是完全要講電影,而是在看電影的時候,另外一個手機的「電影」中發生跟電影劇情類似的感受,而空白,好像更適合包含自己遭遇整個來說的狀況,於是回到一個「空白」。


而電影劇情主要是一個離婚的家庭,爸爸脾氣不太好,不關心女兒,一天女兒在超市偷東西被店長抓到,但女兒烙跑出去店長追出去,女兒越跑越快,結果就被車撞,撞完爬起來,後面一台卡車直接輾過…。


這部片有點像是「與惡的距離」在討論關於死亡的「究責」這個很具日本性的問題。而事後,店長追出去被檢討,爸爸個性太差還去找店長搞事被媒體拍到也被檢討,店長被檢討的比較兇,關於大眾跟爸爸都有壓力,搞得要自殺,最後跑去當臨時工人,並且十分卑微地跟爸爸道歉。


爸爸個性不好,跑去學校問是不是有人霸凌,不然為什麼平時不見女兒化妝,為何要偷指甲油?後來才發現,爸爸十分不關心女兒,發現了她的畫作,跟藏了一堆偷來的指甲油,最後爸爸也跟很傷心,但離婚的媽媽道歉了。


電影劇情交代至此,以下先交代自己的劇情。


因為新的一年目前還沒有展覽邀約,商業案源也沒有,是有投了一些徵件,但好像也只能消極的先等等看。


未來想要做的作品還是在「紙上」的狀態,另一方面,最近比較多時間在看電影,也寫了一些文字,當作是自己的一點點生產力…。


除此之外,好像也可以把重心稍微放在生產文字上面。稍微轉移那些,當自己沒有展覽,就必須去接收其他人準備要展覽的消息(除非像是前幾年不太看fb跟ig貼文,只會發布)。


所以像最近《在車上》算是蠻熱門。畢竟這樣具有實驗性的敘事,還入圍了多項重要奧斯卡,自己寫了一篇文章,是在網路上先看的,點閱率也還算高,想說要上院線了總算也可以放到ptt給更多的人觀賞。


以前不太會在意分享這件事情,年紀越大,越覺得創作跟產出好像還是得分享出去,就算是創作的根源是自於,對於群體的悲觀,但還是要面對群體。


另外本來在ptt發文章是不太會看推文,不想互動就只是讓文章曝光嗎?其實我也不知道,反正就分享吧。


前情提要有點多,反正就是發了文《在車上》,被一個是被說「村上春樹」打成 「村上村樹」;另一個「資訊」是說,導演本來要去韓國拍攝,因為疫情只好在廣島,所以說到原子彈是過多聯想。我說,好吧,就只是我「個人意見」。類似這種在接案子遇到,


客戶對自己的創意沒有甚麼意見,沒有讚賞也沒有厭惡,只剩下那些「功能性」的修改,如字幕內容什麼的。如此自我漸漸的隱去。



其實真的就是這種客戶要求「很熟悉」的感覺,但說真的,要不是時間太多,寫這個電影心得,根本懶得管導演本來要去哪裡拍攝。


好像就是自己一點都不太意「寫影評」這件事情,如果這種自爽的東西,還要跟接案一樣如此的「專業」。更可笑的是,這種間接的創作,還要有「審查」這件事情。


沒有要針對任何人,那似乎是表明自己「影評」與「電影」決裂的時候,其實,我好像更關心自己在想甚麼,大於電影在演甚麼。當我承認也只是蹭熱度要看不看隨便你,事情好像可以變得更簡單。但其實我也不知道這樣的分享到底是甚麼 (反正就分享吧)。


反倒是《空白》(Intolerance)這部電影超商店長最後那種「卑微到底」的姿態。就好像是在以前學校,或是家裡,或是當兵一次發神經、崩潰暴走之後,那種卑微到底的姿態。



越卑微,越不用有什麼力量(所謂的「業」),可以更不用在意會有啥回應(因果的「果」),於是就越接近到一個「空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