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認錯誤|修補材料
以前因為要有一雙休閒白布鞋搭配造型,卻買到一雙爛鞋,表面的人造皮太快脫落就算了,鞋底還沒磨破,後半部整個下陷,一碰水襪子就會濕,之前在糊塗鞋匠買了鞋底後跟的補黏墊片,又再度派上用場。黏好之後趁著沒下雨,準備穿去測試,結果走了一段路一邊就掉了,幸好掉的時候有發現,並沒有「亂丟垃圾」。
因為自己鞋後跟時常會去磨到,有時候明明其他部分都還堪用,但因為鞋底後跟磨破,穿出去只要下雨,甚至地上濕濕就會連襪子都濕了。
總是想自己DIY,本來是用隔壁鄰居工廠的樹脂版剩料,補起來倒是好用。後來發現,露天拍賣糊塗鞋匠有在賣專用鞋後跟的半月補片,就去買了好幾片,但是補了幾雙好像都失敗…自己還剩了一堆補鞋片,納悶當初幹嘛買那多?
年紀漸長,碰到鞋底壞掉,開始想說,還不如拿去給修鞋的,也沒多少錢,也很牢固,某方面是因為我也沒有固定工具啦(理由),所以當初幹嘛買那多補片(如下圖)到底?
DIY有時候是想稍微抵抗消費世界,又可以省錢,但往往重點還是一時興起。好比之前衣櫥的格狀收納吊袋,買到爛貨,用沒幾年,袋子就破了,但或許好處是那是一種可回收的易碎材料(而不是用不爛的塑膠)。反正因為太快就爛了,就不太想買新的。另一方面自己收集了很多,買東西送的紙袋,於是就像是,藝術家賈茜茹的作品,把生活中常見又大量消耗的東西集合在一起,而我這一次是把紙袋連在一起,變成DIY的吊袋(如下圖),但是因為吊起來要對抗地心引力,要增加強度,搞得有點浪費膠帶在固定上面,而且有些紙袋子太寬了,不好放東西。但這一切嫌棄都必須忍耐,因為頭都洗了,就只好勉強使用…
很難想像現在自己還會做出像《竹科盜版》那樣的作品。本來想模仿抿石子的質感,老屋的文字匾額。因為找不到專門的師父請教,只好自己DIY,用電腦雷射割字的負模去填滿水泥,中間還用保麗龍填充,不然會非常重。(正模則是處理成石頭質感,晚上偷掛在荒廢老屋的空白匾額處)製作時候,把充當工作室的客廳搞得像工地,而且因為製作條件、技術等等不夠專業,當時也不夠龜毛,沒有堅持很抿石子的平整,以至於最後成品倒是有點像堅果巧克力,或像出土文物。
也沒事先想好要如何佈置,展出的時候,還被布展人員抱怨:「你如果要讓立起來,就一定事前要加一個可以固定的掛環之類的。」但因為當時不想破壞字的質感,所以當初就保持「自然」,而且每展覽一次,都會掉一些屑屑,真的是有點混亂…。不過回想起來 其實還蠻愛這樣的土炮精神。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