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紀錄片雙年展-歡迎來扮家家酒(Welcome to Playhouse )

好像沒有要說太多跟這部電影太多相關的事情,如果有在關注最近文章的動態的話,應該會發現我講了不少跟家庭有關的事情,所以在看這部片的時候其實就是三不五時會跳到自己的狀況裡面去思考。其實這部電影比我想像的簡單以及素人許多,或許是導演第一部影片QA沒問到,因為導演影片有說他本來是劇場導演。雖然是剛開始拍紀錄片時常會出現的主題與方式,就是把攝影機朝向自己,但這部所展現的戲劇張力與東方家庭關係所延伸出來的討論不能說格局太小,反而是回歸質樸的方式捕抓到很多社會現狀,「阿,原來電視劇演得婆媳關係並不誇張阿!」這樣回過頭來印證那些電視劇感人的效度,會讓這部片在這個比較強調有些深度的「紀錄片雙年展」被翻白眼,或說是異軍突起的姿態。


劇情部分就不提了,可以直接看介紹。比較跟自己相關的,但或許也跟絕大多數的現代社會的年輕人相關,就是夢想和家庭這件情的選擇,而片中這個選擇是來自於,因為導演不小把自己的肚子搞大了,而突如其來的嘗試把小孩生下來這件事情,而不選擇因為自己年輕不懂事還有大好青春然後把小孩拿掉。這樣的選擇在後來看來,就後面導演媽媽有講到,說甚麼忘了,大意大概就是,人生的實踐過程,並非是可以預想的,或說預想根本沒用,而是僅僅只當下的決定,這或許該跟現象學的「當下存有」放在一起來談會顯得比較有深度,不然講簡單一點就是nikesloganjust do it」這樣濃縮的口號。


但先暫時跳過關於商業與大眾化之於這部片提醒的我一件事情,先來談一下,不小心肚子搞大了,要結婚這件事情。放在我周遭親戚的人生觀來說,就會比較像是中南部的狀況,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像顏清標那種,不到六十就當阿公的型態;然後因為親戚大部分都算很早婚,但是相對於週遭的朋友,或是FB上的好友名單,結婚比例比較起來十分懸殊。正如同文化資產的差異,造成選擇家庭與選擇個人自由的差異,我則是夾在中觀察著兩邊。而這部片女主角也是藝術世家,但她卻選擇先把個人自由放一邊做一個人妻與媽媽。於是到頭來因為照顧小孩問題、婆媳問題一堆煩人的事情如災難般的迎來。導演才又開始自問:為什麼不能跟姊妹淘一樣去,美國高級公司上班,交國外男朋友 放假到處去玩之類的夢想問題。然後自己也會開始問這樣的問題,如果去結婚,不走創作這條路會比較好嗎?之類的,但也不能說結婚就不能創作,說到這好像也沒甚麼好討論了,只是看的時候大家完全電視劇狀態一樣挺開心的,自己卻一直在用主角遇到結婚的狀況,想到現在老媽時常不開心某一部分一定是覺得自己的兒子不結婚又沒有穩定工作。不時想起她曾經說:「我也老了,唉,怎麼辦。」無止境憂愁的循環,至少我是這樣去想我媽的,導致現在越來越不想跟我媽講話了,原本話已經夠少了,現在連聊天都要注意扯到工作結婚的話題,乾脆保持沉默,不然我媽時常話鋒一轉:阿現在有沒有女朋友阿?阿現在畢業季工作好不好找之類的?那如果自己當初結婚了會怎樣,會比較好嗎?如果當時的假設,而不是好像非要走向孤獨的道路不可的,更是因為剛剛講到一半的「完全取決於當下的決定」這件事情,但是深刻的解釋和簡單的道理之間的差異是會不不會沒有差異?也是就因為好像發現從,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到見山還是山三階段的頓悟,對這個世界的透析與明白,到頭來依舊是「現狀」本身吧,社會習慣蘊含的道理,就算沒有學習到甚麼知識,但如同我媽「就這樣活過來了」,本身就已經包含著某種「好像真的如此」道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