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金馬影展之三

這次金馬克萊兒丹妮絲Claire Deni的兩部:「白鬼子(White Material)」與「巴黎日和(35 Shots of Rum)」讓人聯想成某種「相反」狀態的操弄:前者是法國白種人在非洲,後者則是非裔人種在法國。一部外另一部內蘊;一是在動蕩中接近瘋狂的慘烈,一個則是在平穩家庭的小風暴溫情感人;一個有點接近戰爭的「奇觀」,一個是生活日常;一個好像孤立無援,一個會群體合作…等等好像是可以這麼說,但又不是那麼一樣的差別(只是挖個「假設」陷阱給我自己跳)。

剛開始看「白鬼子(White Material)」的時候已經在大聲叫好,如同達爾文的惡夢,對白人的後殖民圖毒害非洲人根深柢固的巨大結構,對照片中伊莎貝雨培搞不清楚狀況,就已經是在黑人世界的唯一的白人了,還看似白目地死守全球剝削黑人最嚴重之一的農作物:咖啡,的確看到了導演劇本在設定上的高明手段,想當然而隨處可見隱喻和反諷,但如果就只有這樣好像有哪裡不夠的感覺,果然到後段越往核心內走去:家族與土地,恍若宿命般緊緊跟隨,並造就最後分崩離析的悽慘。


英文片名「White Material白色物質」,更可印證「達爾文的惡夢」物質上的黑人和白人交換關係;高明的利用,剪接-攝影-調度來顯現,就像那「金色的頭髮」除了隱喻種族宿命,更有質感上崇高與惡運般的抽象指稱(常見雨培亂髮特寫畫面與黑人市長愛撫頭髮片段),如果在搭配有少許雀班的白色臉龐,更是有「肖像學」或是「物體系」的意味。而非洲戰亂慘不忍睹的「現實」問題,似乎有「解決必要」,但本片漠不關心地、斷裂式的棄絕狀態,似乎已將「真實」拋棄,並指向某種精神性上的崩毀。(還讓我想到此恨綿綿無絕期)



而看「巴黎日和(35 Shots of Rum)」的時候就像喝法式微酸的白開水,如同「橫山家之味」,對家庭生活日常的平淡恬適,對照片中恍若某種分居部落型態的黑人群體,也不是種族的抗衡(但前段確實有提到對黑人不公的地方跟社會運動,還有法農的黑皮膚白面具)似乎是有自己(家庭)的問題要解決,的確看到導演劇本設定的頗具東方風味的特別手段,但如果就只有這樣好像有哪裡不夠的感覺。果然到後段越往個體意識分歧的方向走去,而同住附近的群體,似乎都有個自煩惱的小事(對照白鬼子攸關生死的大事),恍若宿命般緊緊跟隨,並造就後段一陣微微的爆裂。
中文片名:巴黎日和,更可印證「橫山家之味」就是在講生活本身,但卻又是「表面」上看不到的衝突,巧妙的利用–有別於日本鏡頭比較長的調度,來顯現。例如重要物:電鍋,除了隱喻家人吃飯,更有父女互相依賴的宿命關係(就跟我開始抱怨我家一樣),再搭配親密鄰居兩人和捷運公司上班的的戰友,更是有非洲家庭部落或公共團體的意味。而剪不斷理還亂的男女(父女和情人)問題似乎有「解決必要」,但本片最溫情團圓,儀式性的舉杯慶祝,也不是說要和解,而那就是「時光」本身。(還讓我想到秋刀魚之味爸爸在小酒館的舉杯唉嘆)



會特別寫「2009月球漫遊Moon」,是因為片中原本一位主角在太空中「如何寂寞渡過」的「寫實」問題,變成出現了兩位主角,似乎「有點」指涉到了宗教(主角只有一位?)的「(後設)電影」問題,如同《這個男人來自地球》到兩主角初次相遇會產生的觀賞「挫折」,「月球漫遊Moon」似乎也因此出現了「全知」觀點,如此稍稍「溢出」地在劇情中去探討主角存在(或是只有一位)必要。

當然循線之下由後段往回看兩個(觀賞)自我的必要性,似乎只成了劇情上製造「懸疑」的手段,因為裡頭複製人科幻寫實的「真空」(就是科幻片中兩位主角的疑點,一說「複製人」大家就知道了,並不會想到科學上或宗教上的其他問題,因為是科幻片嘛)既不像「雙面維諾妮卡」有立基於真實的生命細微奧秘或感應,也不是大衛柯能堡「雙生兄弟」探討血液、肉體與情慾交換之可能(反而比較像「MIB星際戰警」記憶清除建立清除建立的宿命),唯一可以想像的途徑變成,我有很多的我,跟螞蟻一樣殺不完,我早就不是我當然是有點老掉牙的存在主義式提問,重點是「殺螞蟻」盡量殺沒關係不會怎樣,而「複製人」是違法的(見片尾旁白),因為「複製」人不是「機器」人,所以超時上班違反勞基法?

會這麼說是因為,如果以此片做為超時上班的血淚(還搞得精神分裂)例子,為勞工們代言應該會很好笑。





利物浦,其實我一開始也不太清楚主角在幹嘛,他下船的時候我也有瞇了一下,然後他回他老家的時候,我知道了原來他家人都不太認得主角,甚至對他們來說他已經是不存在了。只有一個老鄰居問他幹什麼要回來,然後我就忽然發覺這個「點」真的蠻好的,整個地方性、人的居所、人的出生地、身份,還有包括一開始運送貨物的船,代表著「那個地方」的外在世界都牽連在一起了,這時候鏡頭的空間風景和人存在的關係意義就已經變得不一樣了,中遠景的凝視和動作細節的「延遲」,我覺得不一定會是詩意(或是文學性:會這麼說是想駁斥手冊上所謂「詩意飽滿的影像」,那根本是吸引某些人(或許包括我)去看的說辭,因為畫面其實不會很「漂亮」,反而是比較「地方性」的日常),但它肯定是一種時間和空間的不確定性,像是拉長的彈簧,成了另一種的平坦,當然裡頭的人的情緒也是一種平坦,那個平坦就像是視覺上的前方某種地平線的東西,好像在那,但卻又好遠(甚至不存在)的感覺。

而講些比較「紀實」的,「那個地方」的木材和後來整間的狐狸皮肯定是運送出去的,而回想起一開始貨櫃的那些景,整個全球化和地方性就串連起來了,主角提早退位也是劇本的利害之處,並將敘事交給「那個地方」,「那個地方」依然在我們不知道的角落持續進行著,而Liverpool鑰匙雖然最後鏡頭一直拍有點做作,但父親送給女兒的的禮物,情感意義是抽像到可能不存在的,反而比較像非洲肯亞的難民穿著北一女的綠色制服一樣,找不太到空間、人還有物件之間確切的關係。

這麼說起來,這導演Lisandro Alonso確實有他的一套,但這個手冊上寫的「阿根廷電影大師」也太年輕了吧?(幹,長鏡頭悶片都大師就對了。)


留言

  1. 新增利物浦,聽說這部驢子得到,

    我個人是還蠻推薦這部的。

    回覆刪除
  2. 「2009月球漫遊Moon」的補述:(這麼說好了,兩個主角突然成了情節和觀眾亟待解決的難題,這樣的敘事可能會在舊有的電影模式出現干擾和困境。但問題是,後段只擺出了「科幻片」這三個字,這個問題就這麼消聲匿跡了,失望。)

    回覆刪除
  3. 利物浦的見解挺不錯

    回家不專心的看了一遍

    還是沒感覺

    關於最近美國牛事件

    可以驢子一下"食品公司"



    然後週六有想看白色緞帶嘛?

    回覆刪除
  4. 騎驢找牛



    好阿,可以阿

    在看哪裡有上 我有買套票了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