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癡的當下想到了摳Q還有機歪和殺小

就像當代藝術的策展論述一樣,必須給「花吃了那女孩」花癡般的定義或詮釋,才得以讓片中那些矯情、自溺、裝可愛等隔絕於「實際百姓生活」的意義翻轉。尤其是在好幾次那個讓我不斷分心的片段,我總是一直在想那天下午去關渡美術館看CO Q(摳Q)濃烈的機歪氛圍,還有那擬仿YBA做為一種反詮釋的YTA(Young Taiwan Artists)標榜,企圖在年輕v.s老、未出社會v.s已出社會的世代機制裡(反)詮釋和(反)定義(反)攻佔策略,那些看似無意義的「喃喃自語」和「蒼白」,居然變的十分有效(make sense) 。


事實上,這一開始讓我十分不安。


正如同之前跟123聊天到某種私密少女特質的穿透性(註3),如同YTA定義了不再年輕的自己,那以局外人的眼光看待他者學校(院)青春的成群結黨變成一種神秘的想像。又之於本部落格的創作或影評或文字創作等等,似乎因為要在另一種定義下拉高視角進而必須改寫一切。


另一方面,當花癡這部電影已經不能用電影的方式的解決,反而喚起了自己除了觀者之外中介的創作者身份,那些關乎該如何創作,該拉高視野或社會連結或者該用攝影、錄像、電腦繪圖、互動裝置該如何呈現現實等等一連串問題在電影中無關緊要的畫面發酵…當關注的不是只有電影,還把自己的創作和別人的創作扯進來,畫面播著女女情愛,腦袋裡卻沒有太清楚的輪廓。


(這邊插播一下)
人力資源的履歷表在腦袋混亂中插進來,讓我即刻擁有自由國度(肯洛區新片)裡人肉市場秤斤秤兩的真實滋味。表格中,擁有固定的專長表示可以做出貢獻,是資本社會進步的最大動力,也是人對某項技術或某條路徑的一種專精和安穩。如同看肯洛區的電影可以不用太想電影之外的索事,就算是反抗也變得十分「單純」(編案:是自己思考上的單純,而不是電影內容的單純,特此括號),


(回到節目)
「花吃的女孩」免不了成了一種論述內的現象,如同年輕人為了流行而追星拜物, 如同電影裡冷落切格瓦拉海報並只純粹成了一種裝飾和時尚風格。廣告片常用的灰白日本tone調、手搖的鏡頭、模糊的、花癡的、搖滾電音後搖MV式音樂濫用的、沒錯,還真的這樣搞。似乎恰恰成為「媚俗包裝的媚俗」,「普普」特性中一種策略,對照Damien Hirst的鯊魚,甚至可以把花癡看做另一種看待事物的假掰的冷調機歪,而且讓我們常常用殺小來回應這個華而不實的世界。




3.
事情是之前老闆在剪接室看model蠢事 嘟嘴 裝可愛之類的面試的錄影帶
1貳3 說:
因為青春的異性會讓你感到某種帶著感情的東西, 尤其是在這樣帶有浮誇意味的現實場景, 更讓她們產生一種"特質".
1貳3 說:
這種特質只有你才能感受到, 我覺得這是因為某種程度上你握有

留言

  1. 先說一下(謹慎!),可能會有人質疑

    拿Damien Hirst跟陳宏一的花吃了那女孩做比較

    天差地遠

    但實際上也不是拿來做比較

    有看清楚文章脈絡就知道



    可是"將錯就錯"也沒什麼不好

    某方面若將"花吃了那女孩"看成一種現成的雕塑物

    (就想像林嘉欣或王心凌泡在福馬林變成標本)

    那樣的意義或許跟Damien Hirst的東西會比較接近

    但也不是都要做成跟Damien Hirst一樣

    只不過讓我思考關於電影跟電影之外的或說是事物本質之間的關聯

    這樣講或許只會讓思考線更加絮亂

    但就先醬

    回覆刪除
  2. 最近在忙搬家



    明天我弄給你連結 XD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