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個「孩子」

『好比公車坐過頭,起來的時候竟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
法國達頓兄弟的「孩子」,如同外界的傳言一般,精準又血淋淋的刻劃出我們這一代對時間的失落,對世代銜接的茫然,不知所措。


『那個很熟悉的灰色,跟我這邊很接近,天氣一直都沒好起來。』
我一直記得電影裡那個車開很快的快速道路,那個類似在台灣或許有個檳榔攤的省道。男女主角不約而同的在車道中間橫越、逃竄,我可能在那越過他們的其中一輛車上,但也有可能我就是跨越馬路的那個人。


公路旁的廢墟或農田或荒地是最不會有人會注意的地方,但主角把搶來錢藏在那裡。對了,連結台北的橋好像都是灰色的,橋下的水看不見底,卻可看到天空上的雲,男主角就藏在那邊,水很冷、很冰,就是不能被發現。


另外,好像在台北車站會跟人家要零錢的人最多,但就是沒有推著娃娃車那一種的。電影裡面的氣溫看起來比較冷一點,但總覺得跟沒有出太陽的台北很像。


『在暗處中販賣兒子,販賣自己。』
電影中在晃若迷宮中的黑暗之處進行著販賣嬰兒的交易,如同安哲「永遠的一天」裡販賣人口的橋段一樣陰暗,好比黑洞一般,頓時失去了身份。


比起電影的主角靠著偷竊、搶劫或販賣自己的兒子,來換取流行外套,跑車和喝酒等,爽就好的價值交換。我則是每天一成不變的上班打卡,以精力、時間和眼睛的健康來換取金錢,兩者一主流一邊緣的物質交換。我們都是享樂一代,不斷的把自己交換出去,再換一個新的自己回來。


後記
第一次接觸達頓兄弟是某年金馬影展的「兒子」,其手搖鏡跟拍劇烈晃動外加大量近到不能在近的特寫,殘酷冷眼的看待人性的矛盾、無奈、和在現實社會中奮力的掙扎,去年金馬看的「美麗羅賽塔」亦是如此。而「孩子」在鏡頭上「收斂」了許多,卻精確明快的描述年輕一代對社會的失落和感傷,並和身為「社會新鮮人」的我遙相呼應。

留言

  1. http://www.twfilm.org/sound/



    聲音的痕跡

    影像V.S.音樂影展



    Take a look 吧!

    回覆刪除
  2. 感謝送報生捎來喜訊

    準備選片買票中

    回覆刪除
  3. 我則是每天一成不變的上班打卡,以精力、時間和眼睛的健康來換取金錢,兩者一主

    流一邊緣的物質交換。我們都是享樂一代,不斷的把自己交換出去,再換一個新的自

    己回來。

    請問大師 要怎樣才可以逃離這幾個字

    回覆刪除
  4. 交換自己無法逃離

    套一句黑幫電影裡被自己的兄弟背叛會被嗆的一句的話

    "人總是會變的嘛"



    不過身為創作者

    其實該感到慶幸

    因為我們可以現在把想說的話記在作品當中

    這樣在未來

    就可以看到過去的自己

    無法抹去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