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巴黎(Synonymes)

盡管對於電影中自由且多面向敘事的展現讓人耳目一新:經由主角躁動不安的身體,帶動著攝影機的那個看不到的身體呈現出來居無定所、漂泊的手持流動感,以及特殊鏡位擺放造成主體失焦的畫外音敘事,並置著不標準法語(我不懂法語也只能就劇情上的提示進行揣測)的含糊曖昧,主角述說著外來的故事與當地法國作家進行某種的「交換」;同時穿插著駐法以色列人的政治性行為衝撞與抗議,像是高達(Jean-Luc Godard)的電影,或者是當代錄像藝術熟悉的敘事方式:虛構的現實故事與現實的虛構故事的音畫之間或長或短的切換。但一切的一切,再度回想起來對於為何非要用如此激烈的身體抵抗有些納悶。


從開場像是大衛雕像般為藝術犧牲,主角在寒冷中全裸大方露出重點部位,因為行李被偷,一絲不掛的歇斯底里開始不斷奔跑、喊叫,而後因為害怕失溫不斷摩擦的身體像是某種行為藝術的表演就已經為這部移民議題的電影做出某種宣言:並非要在劇情上表現法國移民者困境,而是就用這位不再想說希伯來文的以色列人對決吧!用著他不標準法語不斷述說著自己身為以色列人的故事,不想成為法國人又必須成為法國人的狀態下,因為外型備受青睞又同時格格不入地展開一系列的衝撞、挑釁,或調情。


因為開頭的意外導致主角遇見兩位法國情侶,也就是在這樣移民的跨文化政治宣言當中布置的電影劇情主線,像是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的《巴黎初體驗般》,一個懵懂的外來者介入、體驗法國開放的情欲流動。同時設定法國男生家境富裕,不用工作,悠閒地寫作準備出書,還不定期資助主角,主角無以回報,也只能用訴說故事的方式來當作交換。


電影前段開頭主角偷取明信片暗指著藉由觀光消費異地風情。卻尚未意識到在後來為了賺錢應徵廣告模特兒自己被完全消費的壯碩胴體,才明白前段穿了法國友人的修長剪裁的黃色外套,必須要靠著主角這樣高挑健美的身材才撐得起來的模特兒感,如同名牌服飾的廣告作品,總會穿插一些黑人或亞洲人那樣,而我們又認得出來猶太人的樣子?又或者,與法國友人的交換下,異國情調像是被西方人消費著,如同那些國際媒體傳達的,西方人又何以能夠這樣客觀地去看待以色列複雜的歷史,與其一連串戰亂與流離失所的故事。


《出走巴黎》的英文片名:synonyms,同字詞,是主角在書店買了辭典,並開始利用單字口說的話語來作為場景與場景、行走與移動間,成為聲音與畫面的抽象節奏,與其政治性宣言。


這樣類似當代錄像的敘事方式,讓人想到陳界仁的《殘響世界》也是用類似手法在討論國家暴力將樂生病患等排除在社會與國家之外的「諸眾」(Multitude)被框限在內一連串用語。那麼在《出走巴黎》的同字詞又像是代表著那些的「移民諸眾」,投身法國往往不只是更加自由,而更像是其「進步價值」與祖國傳統之間進退不得的掙扎過程。


末段主角在音樂會中場休息去後台用言語羞辱交響樂團員,令人無法理解到底有什麼憤怒可以如此無理取鬧?是中東國家把樂器換成機槍,那個無法理解戰爭苦痛的隱喻故事;抑或是在準入籍移民的法文教學班,展現了自由國度對與錯的問答, 那些擺明是針對伊斯蘭國家對女性權力箝制的是非題,身為阿拉伯國家的敵對國 以色列人有什麼好受到刺激的?;又或者,主角不僅代表著移民者的身體,更是他棄絕以色列的認同之後又同時不屑法國的自由美好,那樣不知道該往(衝向)何方的,帶著「生來叛逆」的性格去質疑西方世界的自由(主義),與沒有標準答案的,自由的本質。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可憐的東西》 - 演給大人看的動物性

未來犯罪(Crimes of the Future)

聖鹿之死‭(‬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