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點忘了下一句話要說什麼

時間上差不多了,這可能是一篇在溝通上面的懺悔、自白。它不是在回應「如果可以不用說話,有多好」之類的問題,而是有些許徵兆的,延續著「你們同情有美嗎?」,也可能跟膚淺悲劇的「不在神秘」有關,試問我該如何回答一個已定的現象,例如在跟別人討論「打假球」。聊天對現況的有任何作用?例如:海地的地震、中國孤狗事件,我該如何回應,我要耍冷、我該讓人吃驚或是文化深度的東西反饋。種種過度的「自我分析」,或許是,我還不習慣「脫口而出」的感覺。


關鍵字:日常性、現象、語境、後設、自我分析。

日常的消失感
舉攝影或是電影的例子,好比說平常在跟別人討論相機裡面構造等等,技術性問題時總是讓人困惑的原因,不是因為對「科學」的反感,而是我對科學的東西其實是很感到有趣的,但或許就跟「老闆明明想做「美人計時功能」,但在跟工程師討論的時候,卻只是提到要做「計時功能」。講得好像「美人」很不重要似的。」我跟人家討論攝影或是電影的時候,卻被因為人家一直在講很技術面或很劇情的的東西,變得好像「概念」、「美學」這些明明想講的,好像很不重要似的。

當然我這邊也不是說抱怨一般大眾往往會很技術導向或是劇情導向等等自己精英的反通俗的情緒之類。而是那就是跟「你們同情有美嗎?」有關的,時間流動下產生相關持續性的恆常的模式很可能是我關心的議題之一,日常性的東西 往往有成為一種「從容就義」的消失感,那是什麼感覺?就是一點都不重要將它掩蓋或省略。不是在談社交原因,而是猶然記得「正打算想講好一句話的時候,卻差點忘了下一句話要說什麼」的感覺。

回到「你們同情有美嗎?
各位還記得「A片、藝術片」;「有美、老鼠與夾肉還是大腸」等斷裂到無關緊要的日常嗎?而下一句「戲劇「方框」的渲染更顯得如此「無助」地,就是有美失心瘋的哭喊是,或像是片段動人音樂給人的感染」就好像騎車速度感聽後搖滾給人的孤獨情緒,只好把不斷往後的風景當做自己的宇宙,那樣的「方框」就像有美失心瘋的哭喊,時間的「無助」,個體的「無助」,個人分析的「無助」,往往在於那個早上大太陽出去,深夜回家的那個星期天,隔天要上班,或是失業的那段時間,在家睡到中午起來家裡沒人都去上班的殊異感,哪裡是日常,哪裡又具有「戲劇性」,「非藝術工作者」的自我解析又存在於哪個位置?

科技來自於人性,討論是「邏輯」和「意義」,人機笑點的梗還有什麼可能,說什麼朱延平的刺陵大爛片神鬼傳奇山之寨版有什麼顯著當代性」尤其是聊到高科技問題,牽涉到相對於「當下」的「未來」與「過去」的時候,未來那一頭溢滿了某種「許願」式的浮誇,過去則是充斥著低傳真的反諷,刺陵的重要性就如同有美的哭泣,不相信議員貪污是如此簡單,但事實上就是那麼「輕易地」運作原理,而刺陵的「單純地」想抄襲神鬼傳奇,易逝又脆弱;就像是那天去天台看「阿凡達」呼喚出了,高中禮拜六下課跟同學看著一部又一部的商業電影好像是「幸福時光」,那樣子看完的「空虛」感不是完全是一種懷舊意味的展示,而好像一直都存在著和過去類似的那種具有某種「不具重量」的日常感,一下就消失了,就會變得如此地讓人「同情」。

紅色字是「你們同情有美嗎?」文章節錄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