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爽(Body Song)影展

或許會有些人納悶說,怎麼沒有身體爽的相關討論。或者應該是說,身體如果爽了,就應該宣洩出來。身體不爽,也應該宣洩出來。到最後演變成有點像是廢話:管它爽不爽都應該宣洩出來。


軍法局
以大格局看來軍法局不但是在講弱勢人權,我更可能的感受到它在質疑人類的文明(書、各種表格:這個我常提到、展覽物:這個很重要,代表改朝換代)、法律等體制上的穩固的一切,企圖以類似「古物出土」的方式,利用那些灰塵、和廢棄物件在已經被建構(在視覺上是被灰塵掩蓋,或是已經整理妥當)的歷史當中,進行一種反建構的回推,一人一隻筆,書寫,訴諸被當權者淹沒的個人歷史(履歷)….

然後一切的軸心都依循著之前跟123討論的方向:「如果說要為底層發聲 ,用那麼邊緣(或說讓戲院外大多數的大眾看不懂)的方式有何意義?」,而在我看完之後也必須承認,尤其在後段,尤其那些字幕,為底層發聲(也就是將視覺轉化成行動的意義)的意圖已經算是很明顯,然而問題應該先回到,「為什麼我要那麼在意軍法局涉入行動的意圖到底有多少?」,這邊偷懶套一句官方影片簡介:「陳界仁的影像終究會引領我們進入一種凝結、懸浮的催眠狀態。」但軍法院後段那些「刻意」為底層發聲(甚至應該說介入真實)的意圖,則讓我感受到那些懸浮的的催眠狀態消失,反倒變成一種「非要有什麼實質意義」的清醒。




娜歐蜜的馬甲
看完只記得那個死小孩跟鏡頭嗆聲的那付嘴臉,「醫生可惡怎樣怎樣?」,有人慶祝生日已經很爽了吧,還在抱怨殺小。當我還在想說是不是醫生與護士偷情不專心還是怎樣,發現其實小孩子是都喜歡裝死,總是有他自己憤怒的理由,熱血沸騰的革命徵兆,他老爸(攝影師)也捕捉的很好。不過後來手術改走感人路線倒是,但怎麼我一直想到民視八點檔醫院那些景。



切膚
一開就給人有點”都會”的感覺,至少階級是比較高的那種,攝影什麼都還蠻中規中矩的,不過自從傷口出現之後,主角開始自殘,然後很爽(看得也爽?!)。相形之下中規中矩的影像對比被逐漸拉開,完全可以用傷口取勝,變成一種日常的出軌。然而在割肉的同時,觀眾也開始坐立不安了。

不過好像就到割肉為止,哈,之後就變不出什麼新花樣,唯一可以說是結局的自己削下來的皮,便成咖啡色恆久的皮(可以做成皮包那種),不過也太小塊了點,視覺衝擊性不夠(比較一些當代藝術應該會遜色很多哈),而日常的鏡頭也真的就日常了。




怪胎(freak)
除了「溫和的寓言故事!」之外看完好像沒什麼好講。原因或許是顧慮到,身處當代對「懷舊影片(年代很久的片)」的危機感,也就是會對古早味或lo-fi的影像質感或技巧產生一種「當代」才會有新鮮感,造成對內容的誤判(就像對舊照片)或情感濫用。所以「怪胎」在存在太多已知(畸形人的長相的獵奇、人獸之間的相處)的狀況之下,好像變成一種純粹「必看經典」的程序而已。不過最後雨中的那一段蠻不賴的,還是得說。

還有其實畸形應該是雕塑裝置會比較讚。例如沒有手如何點煙!就像我一直學不會單手打蛋。而人體比例的錯亂感讓我想到今年市貿藝博會看到的一件雕塑作品,它利用畸形來造成平面立體的錯亂,就跟電影種那群頭上綁蝴蝶結的女孩一樣。




遍體鱗傷(Torn Skin)
還不賴,推薦,尤其是剛抓上船的魚在地板上抽畜、拍打的激烈感,對照日常工作冷感,近乎機械化煩瑣步驟的漁夫。渾然天成一個現成(但卻好像是在做實驗)場景。其他自己看。




強索德克、布拉格、 1990 年春天(Jan Saudek, Prage, Printemps 90)
太累了,睡得不醒人事。
http://www.saudek.com/ 官網,有空去看一下,雖然內容驚駭俗,但油畫感的處理有點古典的感覺,也比較缺少「當代性」,flick上倒是有看過有人用這種手法。


Donigan Cumming短片奈蒂的晚禱等

受颱風影響,奈蒂的晚禱只從一半開始看,這部我也蠻推薦的。
老人的部份皺折的身體,讓我想到Ron Mueck的雕塑(連姿勢都很像:見下圖)和河賴直美之前「地下天堂」那部垂乳女。但拍攝者的在一旁的挑釁言語則是把接近死亡的詩意去除,並一反大眾媒體「尊敬老人」的假像,採取一種如同A片導演訪問女優的「不禮貌」提問,並開始上下其手,瓦解雙方道德(做作)心防,直視衰老甚至死亡的本質。這種囂張的策略讓我想到「電影的電影」裡的「二十世紀的小孩(We, the Children of the 20th Century)」也是類似的做法。



<補充>
奧蘭:肉體藝術Orlan: Carnal Art
當然把整容來當成一種行為的實踐還算是不過時的舉動,但問題是現在許多視覺藝術家利用特殊化妝或是電腦合成什麼的就可以達到整容的「視覺」效果。所以才會再藝廊舉辦全球Live整容手術,臉頰被挖開被矽膠,還可以邊回答全球各地的記者問題,就可以想見奧蘭十分「硬幹」的態度。
http://www.orlan.net/ 官網還蠻精彩的,資料豐富,相信大家對表皮容貌都有自己的一套論述。

親親我的月亮Trying to Kiss the Moon
看的時候還不知道Stephen Dwoskin是紐約/倫敦實驗電影的重要角色(多了抓片的keyword),怪不得影像質量蠻強的(意思就是要是我來拍感覺也是差不多的意思),他行動不便,擅長用ZoomIn/Out,有情色感,讓我想到蔡導有一部「家庭錄影帶」一直在李康生的臉遊移。
不過因為跟他還不熟(包括他認識的那些正妹),自我私密影像長達90分鐘,到最後往往變成測試觀眾意志力的好方法。


她的名字叫莎賓 Her Name Is Sabine Elle

侏儒也是從小長大 Even Dwarves Started Small

兩部片放在一起的原因是因為:「莎賓」的自閉症應該用「侏儒也是從小長大 」裡的無政府狀態外加瘋癲的亂笑來解決。
徹底搗毀體制,才能得到解放。「侏儒也是從小長大」正好補述了「莎賓」的不足。撇開莎賓不忍卒睹的影像和過去的「美麗」的回憶,我似乎總是期待莎賓的「脫序」和「反常」,並套一句濁水溪公社的宣言:「對於破壞遠遠趕不上建設的速度,抱持遺憾的心情,我們亟欲為這個「建設急遽」的社會提供一點「破壞」!」

對了,荷索這部「侏儒也是從小長大」有「政治性」的意圖,也保有荷索貫有「文明」對決「自然」神秘性,個人相當推薦。


留言

  1. 贈加<補充>

    不能虎頭蛇尾

    回覆刪除
  2. 在ptt(編按:因為要衝人氣不甘寂寞)有人對'切膚'回應

    我特地po上來給大家瞧瞧 以下



    作者 lovesun (咖啡與菸一日之所需)

    今天剛看切膚回來,可以有感而發一下。

    騎摩托車的時候也不曉得到底是秋老虎的晚風冷,

    還是切膚的女主角有種鬼魅之感,

    總之讓我頻頻有一種從骨頭裡發出來的涼颼颼。



    這部片如原PO說的,一切都中規中矩的,但是,

    劇本本身真的好難讓我接受,我覺得並非在題材上喜好的主觀認定,

    而是作者並沒有辦法以這個劇本說服我。



    不是她切自己的皮膚多大塊或多小塊的問題,

    而是導演(同樣也是編劇、女主角?)

    無法把女主角的心理狀態準確的表達出來讓觀眾同理。



    女主角到底是壓力太大還是精神分裂導致切膚?

    這個問題於我而言是無解的,

    因為在整部片子裡,有觸及到她的工作壓力,也有提及她的幻覺,

    但這兩者能給予的細節似乎仍不足夠。

    所以當主角毫無道理的跑到工地(這點我實在不能理解,

    她為什麼在那個時間、那樣的場合要去那個後花園),

    因為意外而受傷,並且直到許久之後看到血才知道自己受傷等等,

    在電影的第一段,編劇上就有許多不符合邏輯的地方。

    更別說之後她在工作時的應酬場合上直接拿刀割手,

    而後在小旅館內片下自己的肉,甚至劃臉等等,

    這根本就超出編劇在架構那個"女主角"的心理狀態下所會做出的事情了,

    於是,題材其實是很好的,自殘的畫面的確是會像把刀一樣深深的刺向觀眾,

    可是當這些影像缺乏合理的角色動機來支撐時,

    它看起來,也不過就是一場血淋淋的片肉電影。

    好吧,其實我只是想要說,我不喜歡這部片。



    附帶一提,開幕片 我的名字叫莎賓,雖然題材與切膚相去甚遠,

    影片類型也完全不同,

    但莎賓的精神狀態導演卻呈現的很好,

    而且親生姊姊拍自己的妹妹,雖然用得是很中規中矩的紀錄片的形式,

    但--我覺得,感

    回覆刪除
  3. 關於我的回應



    這邊就我的觀看方式倒是比較不會邏輯性的著重推斷他為什麼會切膚

    而是將重心放在切膚這樣的"感覺"實驗(有點像是錄像藝術)究竟能夠玩到

    什麼程度?

    某種程度上來講我觀看的方式有點是隔絕情節之外的

    一方面我已經知道在這類比較小型/實驗/地下的影展所放的電影"切膚"的

    必然性

    另一方面我其實已經在等待"切膚"會給我怎樣"潛在的"關於知覺不同的感

    受跟詮釋

    當然也不能說劇情不重要,畢竟劇情長片實驗性跟情節都是相互影響的

    只不過我關注的還是擺在他"切膚"的程度

    但比起許多我看過的實驗影片錄像藝術甚至是當代藝術的雕塑什麼的力道

    弱了許多

    而其實文中我沒講到的是(畢竟是雜談就是大概講一下哈)

    他結尾的處理有點鳥 就是好像要利用影像來關注女性身體什麼的

    但又處理的不好 這方面有可能是和你所說的跟情節和情感厚度有關

    不過我還是要重申我觀看的重點是他"切膚"的實驗(或說應用)程度

    (例如做人皮皮箱若無其事去上班之類比較荒誕的實驗某方合乎現實但或

    許跳脫情節)



    這邊的行為應該可以解釋成一種遺世的孤獨

    就是當外在的環境接觸發生問題或衝突或猜忌(被朋友出賣等等)

    只剩自己的肉體可以相信

    或說自殘的快感變成一種像吸毒一樣隔絕於外(自己獨享)的癖好



    或許增加劇本跟情感的厚度會稍微填補我比較遺憾肉體實驗不足

    但照你的說法他如果壓力很大或者是心理創傷或者他是類似沙賓那類精神患者

    就會把她營造的"日常""一般"性翻轉 變成了一種"特殊"行為

    那樣的"特殊"行為除了劇情合理化之外

    某方面變成某種超脫現實"電影類型"

    "反正沒有受過大創傷就不會有自殘行為"這句話成立

    也大大削

    回覆刪除
  4. 減了 一般人(安份在座位上座著)肉體的另類感知或特殊癖好

    所以他醬缺乏深度情節情感支撐的拍法

    或許提醒了我們 搞不好切膚也跟平常挖鼻孔一樣爽

    只是你們沒嘗試過而已那樣的去召喚肉體的實踐性

    回覆刪除
  5. 我會喜歡切膚單純只是因為我喜歡看她自殘的過程,尤其是她仔細慎

    重切下那一片一片像肉乾的皮膚,咀嚼的同時令人覺得營養又厚實。

    人自殘怎會需要理由呢?

    回覆刪除
  6. 我也看了軍法局

    其實要看之前是很猶豫的

    到底要把兩百拿去看還是吃碗牛肉麵

    因為很窮只能選一

    後來很後悔沒去吃牛肉麵

    他的作品怎麼越來越惹人厭~

    回覆刪除
  7. 哈 牛肉麵和電影的比喻讓我想到

    吃了幾間百元以上的牛肉麵

    還是覺得電資館的旁邊的黃家牛肉麵最好吃

    而且才一百一而已

    吃到最後牛肉麵幾乎等於電影(電資館)

    電影也等於牛肉麵



    我是覺得軍法局還ok

    (當然跟形式沒有太大創新(這跟蔡明亮有點像:變成制式的拆解方式:像符

    號學)

    還有最後的標語和行動的革命意圖太過明顯破壞了某種維持的,不斷繼續

    中的詩意性有關)



    哈 我覺得"越來越惹人厭"的說法很有"勇氣"

    這讓我想把

    友人123的說法"他看軍法局就像農夫闖入時尚派對一樣

    就算看不懂或睡著也不敢大聲嚷嚷"

    拿出來談一下

    對照手冊裡介紹"看陳界仁的作品,都是一種儀式,一種不知名,且失去

    目的性的儀式"來看

    陳界仁神秘的儀式總是會讓人不敢批評它太多

    如同我完全不確定每個人"越來越惹人厭"是指哪個地方

    就好像不管有沒有看懂,那種"失去目的的儀式""情節的弱化"細節都可以

    它的道裡

    也因此反而戒慎恐懼去網路上查相關資料

    深怕遺漏什麼

    當然談陳界仁資料很多(破報自己也說了)

    然後用過去的論述解釋軍法局似乎也都說的通

    (就像八德的失業勞工和軍法局的政治犯互換

    差別似乎不大 只剩下對細節上的拆解)

    然後變成有點矛盾的是

    思考"好像"就一直在那邊

    "比較"走不出來的感覺

    回覆刪除
  8. 這次身體爽的感想我都還沒有發表呢,然後接下來又有女性影展、柏

    格曼、金馬影展...好像有一點飽,然後星期五就是今天又要跟羅bb去

    看綠光,喋喋不休喋喋不休,之後跟大家約在豆子的地方見啦,我跟

    bb是看長春戲院七點二十的,走過去大概九點十五分至九點半會抵

    達,詹姆士好像消失很久,有沒有興趣來一下。或者大家再找時間去

    南勢角呀,上個星期一颱風假跟bb跑去,專注在一家吃,果然舒服,

    天氣太好了,坐在外面吹風喝熱奶茶抽捲菸都不知道多寫意。上個星

    期六台中的表演順利嗎?見面聊。

    回覆刪除
  9. 對阿 詹姆士似乎消失了,不過在ptt還有看到想粉紅

    我再打給他好了

    因為小真上課上到十點他是說她想去

    十點過去到那邊大概十點半應該部會太晚吧

    反正我在打電話給你

    這篇是純粹回應的留言

    回覆刪除
  10. 最近正以肉體勞動換取溫飽

    另類實踐身體爽的辦法



    近期有機會再相逢

    回覆刪除
  11. 金馬票還有得湊嘛?

    回覆刪除
  12. ㄟ 留言現在才看到

    因為最新回應重疊在一起

    有傳簡訊給你了123那邊有四張

    just call him !

    回覆刪除
  13. 是呀,就像你說的

    他的片子意圖太刻意

    讓所有原本可以外延的想象咚的一下毀於一旦

    太教條,所有原本可能的曖昧在太教條下

    就很像在賣弄(賣弄一種革命?不過整個台北雙年展都在賣弄政治正確

    了,也不缺它一個,從加工廠開始就覺得很煩,不過講回雙年展搞不好他

    在告訴我們藝術就是一種政治正確的賣弄,嗯嗯,如果它的意圖真的是

    這樣,那很屌很有種,不錯不錯)

    回覆刪除
  14. 哈 腸導忙到現在才回

    走出溫室有看到劇照了(不過好像沒看到香香姐的身影呵呵)

    有公開播映的話記得通知一下



    對於如何描繪” 藝術就是一種政治正確的賣弄” (這邊用描繪有看馬修巴尼的應該知道)是不是” 描繪”的出來還蠻好奇的

    就像昨天跟123討論後設是什麼

    以”大快人心利用暴力媒體現狀模擬做的操弄”為例

    發現大部分的人對於他的”模擬”根本毫無查覺

    呈現出一種”後設無效” 好像被模擬物反噬(這種反噬有點像是你要反諷媒體的暴力 卻被定義成另一部拙劣的暴力媒體(這由片商主打訴求完全可以知道)



    相反的”文字論述者”只看了暴力媒體的文本他可以延伸出大快人心的反諷態度

    “文字可以說的”電影外的”道理 只不過用電影裡的電影把他拍出來”

    這樣的說法來看”大快人心”或許該放棄

    於是重點該放在”大快人心”裡面十分機歪的反諷手法(包括身穿潔白無暇的衣服很有禮貌的暴徒 用高爾夫球桿打黃金獵犬等等)才是”大快人心”的價值

    當然那樣的價值是建立在”電影裡的暴力”這樣的後設框架內

    只不過有趣的是他的態度和手法



    說了那麼多回到” 藝術就是一種政治正確的賣弄”好像十分難以描繪

    或許藝術外層的早就被論述多時的東西

    如何”表現”藝術中的藝術 (但還是藝術 哈) 我不知道好像是不是那麼重要

    但就雙年展來看雖然有一致性的政治正確性(例如:左派正確 環保正確 反新自由主義正確…等等)

    值得嘉許反而是操弄手法的有趣跟態度

    像余政達的附身(聲)我就覺的很有趣 夠機歪

    還一部錄像聽比比說是兩個小女生在棉被裡討論布希帥不帥 薩柯齊技巧好不好等將大事變成索事 不熟裝熟的生活感

    這樣說起來”機歪”好像是可以突破”嚴肅” 政治正確性的其中一種”法寶”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