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之互動

到許多動漫迷抽絲撥繭、一五一十的看著「第三代」(註1)蟲師變身。沒看過動畫和漫畫版的我,面對著真人和動畫特效的疊印和合成。直覺讓我想到,這個不正是當代藝術界的當紅炸子機:「互動藝術」嗎?


「一、二、三、四,聲音、記憶、空手墨筆、光線」

1.
「阿的蟲是哞的蟲吃掉聲音的出口,阿的蟲又生出哞的蟲,如此不斷循環」、「聲音變得迴盪、重疊,不像是最初的聲音,就變成了噪音。」

第一個故事,為我們帶來一種吃聲音的蟲,而吃掉的聲音會釋放在一個女孩身上,因為她拿走了母親生前的一個會錄聲音的蟲,從此之後媽媽的聲音和平常吃掉村民的自然採集的聲響的蟲,就不斷的釋放在女孩的耳朵裡,形成噪音。

看到這兒,心裡早就出現一個簡單的互動架構:input→蟲→output。

2
當然同樣的例子陸續出籠,但巧妙個有不同。

「沒有兩隻眼睛都不見的魚,是因為如果兩隻眼睛不見就會消失。」、「不是消失,是因為銀蠱散發出的光芒,能夠讓被永暗吞噬的生物發光」

故事二貫穿全局,是主角蟲師銀古的身世之謎,但只能說大概知道原因,但確切邏輯說不上來。為解決大家疑惑,特地轉貼:(十二)單眼魚:夜裡發光的池水裡住著單眼白化的魚,那是因為一種棲息在「常暗」的蟲中的另一種蟲「銀蠱」發出的光,照過就會被吸去眼睛,當被照至失去雙眼,就會成為「常暗」。女蟲師蕊為了找丈夫兒子,待在池邊六年,光令她剩下一隻眼睛,也變成白化。有天救了個能看見蟲的孤兒斧。斧,為了找被光照至失去雙眼而變成「常暗」的蕊,亦被「銀蠱」的光照了。剩下一隻眼睛的他,白化了,也忘了自己是誰,「銀蠱」二字是僅存唯一的記憶。自此,自稱「銀古」,吸引蟲聚集的體質,讓他成了四處流浪的蟲師。

這邊的架構好像不太一樣:蟲→生物→蟲,使用者變成了媒介載體,媒介載體變成了觸發的人。互動模式顛倒過來,可不可行未知,倒也不失為互動主客間的逆向思考。
片中一場水池裡潛溺的感情呼喚色調時而全藍、全紫或蒼白。像極了互動藝術常用的光源感應,更把人體當成投影機的投射物,或說內心的投射物,它是內斂、壓抑的情感和一段尚未召喚的記憶。


3.
這無疑是目前最常見,也最為了稱道,叫好又叫座的互動型式之一。而且還是由人氣女星「蒼井優」擔綱演出。

她的體內居住的蟲不時散發靈氣,必須靠手指排出並藉次寫成書法,寫的內容則是順理成章記載著蟲的知識和歷史。以當今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表現了歷史文物逐步轉變成數位典藏「資訊流」化的過程。但蟲的這個「意識流」還不是那麼簡單就趨附在文物的載體之上,他們一個不爽,全都躍然紙上,一個個復活並要佔據人類身體,一堆資料流早已不是資料,而是像黃蜂過境一樣具有強大毀滅性。

但女主角也終究不是蓋的,靠著夾筷子的方式,將地面、牆面上的蟲逐一拆解分類,再送回捲軸之上,一切有如電子化的封印過程,極像未來的電腦桌面互動型式。

就是像醬


4.
套句某S牌的LCD廣告詞「心中的影像最美」。兩位男主角在本段展開一場重拾回憶及心靈療傷之旅。為了尋找小時候的彩虹和一段兒時跟父親的記憶,竟最後意外撞見蟲聚集的彩虹,成為結尾撥動心弦的唯一靈光,一切皆不可逆,我們何其幸運撞見。但在丹麥藝術家Olafur Eliasson的眼裡,並不需要天時與地利。那道彩虹,可能只是某台新科技超大投影機投射出來的光束罷了。


後記
「不要被恐懼與憤怒矇蔽,這些只不過是以應有的形式存在。」

這是本片裡頭一貫十足東方的「無為」哲學。
應用在互動藝術上再套句袁廣鳴(註2):「互動藝術家常犯腦充血的毛病」

自己則重新提問
「不要被腦充血和炫技矇蔽,互動該應有什麼的形式存在?」

當代的資訊不斷複製夾雜著kuso搞笑、統獨問題、恐怖攻擊、溫室效應、科技先瘋、時尚偶像…等等許多許多在斷裂又在拼合起來的氛圍當中,你還在等待某種靈光?


說真的,我實在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

註1.漫畫與動畫稱為第一代跟第二代,電影則為第三代。(我自己取的)
註2.上上禮拜去當代看v2特區順便聽演講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