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電影節第三天_她來了,伊莎貝拉走了。


“她來了”是一首頗具活力的synth-pop。
場景是在街上,出大太陽。想必他們一定會相遇,相互注視又忽然撇開。這是一個故事的開始。記得那天去三峽山上的溪邊,旁邊有人在烤肉,樹的陰影很有層次感,地面的柏油路也是。我們過了橋,沒下水,在玩打水漂。去餐廳吃飯,是圓桌會旋轉的那種,伊莎貝拉總是在這個時候,交待了很多事情。


「伊莎貝拉」一開始是如王家衛電影般的老舊和斑駁,但導演說跟他無關,我相信他,因為我家也可以變成那樣,而那樣的時間是在吃完飯後,媽媽和姊還有隔壁鄰居在客廳看意難忘。後來,我一時想不起來有一部片也有這種糾纏不清、剪不斷理還亂的嚴重戀父和愛情之間不斷的游移,還是想不起來,而「終極追殺令的」的娜塔莉波曼和尚雷諾,是不夠精確案例,但逃亡、身份不明和一點點歇斯底里則聯想到李歐卡霍的「壞痞子」和「新橋戀人」,一點點啦,卡霍迷若有冒犯之處請見諒。還有電影裡一大段無劇情的悠閒狀態,是我最喜歡風和日麗的時光,像是北野武「奏鳴曲」「那年夏天寧靜的海」無事可做的簡單純粹,還是「無人知曉夏日清晨」的日常生活,都是日本片,乾脆說「沙羅雙樹」的午後陽光也很像好了,其實還有「花與愛利斯」XD。


不管像不像對不對,電影記憶中的往日情懷都慢慢的浮現。正如同”她來了”的輕快和優雅,它應該是奔跑、騎腳踏車或機車的樣子。但那天去三峽的迴轉山路不斷晃動的光影上也有這種感覺,坐在我姊夫的賓士車(編按:其實是二手賓士)裡。

留言

  1. 初看畫面,整各色調、音樂的切入,斑駁的屋宇巷弄,皆讓人以為是

    王家衛的作品,再多看幾分鐘後,發現大相逕庭.



    音樂本身,王家衛作品大量運用異國歌曲,顯現出異國情調,而拉丁

    音樂也是他所喜愛的,所以也會有相似的錯覺;而此片卻非常單一的

    採用葡萄牙的Fado,我不知道正確名稱為何,就暫且以「葡式憂鬱」

    稱之,我猜想導演應是以澳門的場景,而澳門則為葡國的殖民地,此

    一憂鬱哀傷的象徵.



    就內容劇情而言,王家衛再春光乍現裡,香港回歸,王選擇逃離,飛

    往美麗的城市-布宜諾艾利思,一各時間抽離的場域;同樣回歸,彭

    導選擇了真正的內心回歸,選擇了傳統價值-家、幸福,這是與王家

    衛的未知逃離,相同題材卻截然不同的價值呈現.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