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月物語》(Tales of Ugetsu)
看完溝口健二的《雨月物語》媽媽說中午太陽太大出門要撐雨傘。自己都已經長那麼大,還被叮嚀天氣太熱要注意,有點不耐煩,只好謊稱說要去巷口坐公車去「上班」就不用曬到太陽,但實際上是騎腳踏車去工作室(有帶袖套+防曬外套)。
盡管差異蠻大,溝口健二的《雨月物語》會讓我想到希區考克的《蝴蝶夢》同樣具有幻影、鬼魂。後者大可說是精神分析式隱喻,但在此要談的是西方的形上學主體與意義的建構,所以電影談到神秘的「海」,則是帶有反形上學的意圖。《雨夜物語》雖是怪談,但電影看到的是社會的功名追求,男兒志在四方,女性的留守顧家,原著小說中強調人性的部分,但電影則是道家般功名的徒勞,生命的虛幻。
一如電影中對於男主角勇於冒險外出賺錢最後回到原鄉的人生最終歸途,包含爸爸長期在外打拼工作,還有現實中媽媽防曬的提醒是如此準確的巧合,而電影最後死去的妻子鬼魂幫回家的丈夫縫紉衣服,確確實實是一生除了在外幫人煮飯的職業,通常會寫著自己媽媽從事「家管」,是她擅長卻堅守的事情。
兩部片都藉由空間的招喚記憶幽靈,但《雨月物語》中的物:陶器與布料。戰亂中帶點運氣成分完成的陶器,歷經劫難後,成為逝去貴族幻覺中的高級餐具,同時也是片尾元配墳墓拜拜的器具。
無論榮華富貴,或殘破不堪人去樓空,陶依舊是陶。提醒著自己關於時間和生命的意義,如同在談《蝴蝶夢》一文,以下深藍字
「
有時候又發現媽媽在假日不出門維持平常作息,吃的東西也很清淡,就像出家一樣,如此堅持幾乎沒有在幹嘛的時間性好像接近了永恆,體現無聊又消極的生命倫常。
如果一切只是個人的經驗性 命運
有沒有
更加徹底的
更加
普世性的
這裡說的「經驗性」
指的是積極的 也是消極的
神的考驗(西方說法) 命運的考驗(東方說法)
積極的自我與消極的nobody(無我)之間
「意義」的追尋 或者 在某種無意義
在被記下(歷史) 與 不存在 或不被記下的倫常
之中
」
昨天下午去新北市美術館坐火車經過樹林站看著窗外,想起高中念南港高工做了三年火車,有時禮拜六下課還會跟同學坐到樹林打撞球。
沿路車站早已翻新,當時我在想對地方的記憶早以消失,徒有火車的記憶形式,而每個地方,每個階段看的都不一樣(人只會看他想看到),但我又不是百科全書可以全部涵蓋,或是世上沒有什麼可以全部涵蓋,即使只是樹林、山佳或鶯歌這類以全球來說的小地方記憶。
於是突然意識到,記憶中小地方可以是無限大,而所有等於零、零等於所有。
《雨月物語》末段妻子鬼魂的對白,說著懷抱賺錢夢的丈夫離鄉背井最後還是回到原來的故鄉燒陶,「但我已經不在,而世事就是如此吧。」
我在想電影中那些鬼魂、幻影代表的「真實」,如同現實中那些沒說出來的話語或消失的人,客觀且已以死亡見證著意義的消亡,或者回到原初:以為是所有,但其實是零。
同時又想到【莊子內篇】第九講_提到:你怎麼知道貪生不是迷惑呢?你怎麼知道怕死不是像幼年流落在外而不知返鄉那樣,不知道死亡才自己是真正的家呢?
好像就是講:盈滿(功名)是空虛,空虛(原鄉)同時也是盈滿,所以一切沒有任何差別。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