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 現在做的決定(好像)是好的

遇到同學來看作品,感謝他說這件作品很好可以繼續做耶(有阿,一直都在展出中),還說是不是可以成為我的招牌了(疑,它不就是招牌?)。


他在各大設計藝術學校兼課,開始聊著學校的八卦,不是講男女關係,而是當老師為了升遷必須做一些跟教學無關的事情,雖然之前在復興商工兼課一個學期就已經知道專任老師還要負責招生,用line催繳學費像是保險業務,但說了號稱全台灣最會培養藝術家的「北藝大有點像軍營」這句話時,著實讓我還是有點匪夷所思。看到一些同學、朋友畢業後被找去當兼任,但時薪太低,想說是不是一定要轉專任?但同學說變專任更慘,尤其菜鳥時常被凹,然後同時又不時聽到傳聞已經媳婦熬成婆的知名老師藝術家兼館長兼策展人們用學生價報酬找學生做案子卻要求專業回饋。話說自己在當研究生的時候,也不知道背後的運作是如此現實,就傻傻的上課、做作品,但回頭想起來這個體制也已經運作很久了吧。


我在想與學校如此緊密關係的藝術圈,如果也是差不多這樣,好像也正常吧?但這裡不是要什麼挖掘內幕,而是假設說不把私德當作是評價作品的涵蓋標準,即使是我自己找學妹幫忙都會以不能虧待做為比作品更重要的事情(此發現在老狐狸一文已有說明),會不會是其實自己太單純了;或是說以上禮拜去聽談席蒙東演講的技術論來看待藝術體系「運作的技術」,最後的問題應該是當你漸漸了解你置身其中的「技術運作」之後,你自己的位置是?


面對當前線上線下虛實錯綜複雜關係,傾向回到「原初」,早就抱持著我就是我,做好自己的事情,不受青睞不被喜歡也沒關係,我就是只剩下我這一條命。


那天晚上作夢夢到,
社交媒體的互動關係,同一類的友人推薦另一位藝術家的作品,在純粹與不純粹之間。


在河堤騎腳踏車,看到另一邊的阿伯溜直排輪與我「等速」平行向前,又想到海德格式的存有者,每個人專注於自身的「繁忙」,與自己好奇地看著一旁的「人生跑馬燈」。



等紅燈的時候覺得好久,卻發現真理在不耐煩中「開顯」,意思是不是要鼓勵不耐煩或生氣,而是好像提醒著當我習慣著「存有」的樣貌,或習慣在社群中「存有」樣貌, 如同上一篇文章提到莊子 【莊子內篇】第九講_齊物論,悠游在界域之間的自由,什麼都不是,不屬於哪裡,習慣遮蔽真理,技術限制物質。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失敗並非失敗,消失並非消失

《艾諾拉》 - 野蠻世界 歡喜就好

《再見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