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ing Togetherness 生/活在一起-2023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

官網。已經很冷門的當代藝術,此次展覽挑選的作品大部分又十分學術理論化,往往是「理解」要大於「感受」太多太多(個人對於創作最大的準則絕對是「感受」擺在第一位),但不是說那麼多(類)essay film的作品不好,而是放在一起看,然後一次要看二三十部真的很考驗,本身是「圈內人」已經看得很拚了,更可想而知一般民眾的接受程度。


加上很多作品不看手冊會不知道在講什麼,或許看了能完全理解,但展覽場地蠻暗的,手冊說真的不是那麼好閱讀,既然強調知識性又沒有考量容易閱讀論述的重要性,如果是要觀看者去「感受資訊」,其實蠻矛盾的。


說到展覽內部作品其實談的是當代論述最流行、最夯的主題,什麼人類世,行星哲學等等十分龐雜的議題。但能不能用簡單幾句話來談這次展覽的作品?我覺得應該是有點像是回到「前科學」,當前主流在於各種學科分類藩籬的破除,如此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視為可以互通地,以現在來講是「跨域」,但若是用原住民,或是菌類等等被主流摒除在外的「物種」的觀點來說,這些本來就不存在界域的分別(好比藝術作品中以文學性、影像、詩意等等概括),同時藝術家也利用現有社會既有的分層學科領域去帶出他們感興趣的議題(不管是田野調查或是與專家學者訪談或合作)。


至於因為疫情的關係造成尺度的改變,這個概念重要嗎?只要問大家一個問題,大家還記得疫情時的感覺嗎?相信回歸正常過幾個月早就忘,我的意思是,若是談流行(過)的議題,難免會出現流行過後還剩下什麼?這樣的考驗(例如確實照顧(caring)是部分作品中的共同特徵,但有時候也非是作品的必要條件)


線上展場 https://distant.gallery/tiva-23 
有幾部可以看,其實反而是適合的觀看方式,唯一缺點大概就是不能全螢幕…  


說說幾件自己比較喜歡的作品

https://www.twvideoart.org/tiva_23/tiva23/ana-mendieta-zh/
只是在展場中經過一個螢幕畫面覺得冒煙像某種神秘的火山很有趣,其實我覺得展覽要多一點這樣的作品。


https://www.twvideoart.org/tiva_23/tiva23/zhou-xiaopeng-zh/
探討阿茲罕默症與繪畫的關聯,這位中國藝術家但說著粵語有某種香港藝術家的生活與輕盈感,覺得老人痴呆症(先姑且不論阿茲罕默症不完全是失智症)幾乎遺忘了他生前所努力的一切,同時回到感官並藉由繪畫來表現這件事情蠻純粹的,並且藉由藝術家陪伴與老人照護關係之間,回到一種很基本(某種程度上的本質)的狀態。


https://www.twvideoart.org/tiva_23/tiva23/simon-plouffe-zh/
畫面呈現蠻好的(見劇照),雖然還是蠻論述電影,話比較多就是了。


https://www.twvideoart.org/tiva_23/tiva23/chang-chun-tzu-zh/ (線上可以看)
利用黑白照片講述自己的家庭記憶雖然有情勒的嫌疑,但敘事挺真誠與內斂。


https://www.twvideoart.org/tiva_23/tiva23/lee-eunhee-zh/ (線上可以看)
拍攝回收廠是我自己感興趣的部分,但看到後來發現,好像就只是去訪問韓國回收廠,把電腦、手機等等待回收的「都市金礦」這件事情揭露,並在最後「象徵性」的做成黃金磚塊,並沒有太多藝術家個人的表現與觀點。


https://www.twvideoart.org/tiva_23/tiva23/jane-jin-kaisen-zh/
沒有特別喜歡這件作品,但這位韓裔藝術家應該是國際上最近還蠻紅的,影像呈現方式不錯,只是會想到在長期在歐洲居住任教的藝術家關於賣弄自身韓國認同(如這件作品在談的濟州島海女與他們的信仰價值),同時輸出到歐美藝壇這件事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再見機器人》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