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轉運站(Broker)

電影一開始的山丘式樓梯景觀大雨畫面,聯想到《寄生上流》社會階級的指稱:未婚媽媽有各自的理由必須拋棄自己的小孩,好比河瀨直美的《晨曦將至》,不想要小孩的年輕媽媽,以及想要小孩卻無法懷孕的中產階級的夫妻,如此不同身分交流與對峙。


《嬰兒轉運站》中最先出現除了是不露臉的媽媽,還有在旁監視跟蹤的警察。而後穿著基督教神父裝的宋康昊看起來有點有眼熟(因為在宋康昊在《蝙蝠:血色情慾》也扮演神父 ),卻沒想到在東秀(姜棟元飾)消除掉硬碟畫面之後令人狐疑,原來是假扮的神父,實際上進行嬰兒販賣,但電影調性卻依舊維持著雨後陽光的溫暖氣氛,絲毫沒有任何違法黑暗氣息的「仲介」,像是帶給人們希望,甚至還有喜劇感。而旁邊跟蹤的警察也是如此,甚至有點喜劇式的雙人組對話(如《荒唐小鎮殺人事件》),警察甚至還假扮顧客,引誘犯罪,進而出現趣味的橋段。


劇照上那台破車是「暫時的家」,並在洗車時窗戶被調皮地打開眾人被噴得一身濕中於焉成形(喜歡耍寶的海進亂入參與,無疑讓人想到《菊次郎的夏天》)。如同《小偷家族》的「非典型家庭」,同時呼喚起是枝裕和早期《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遊走在法律邊緣、社會底層的溫暖感。並且從電影中段,這個「暫時的家庭」從原本部分的社會感、地方性(韓國地區的特殊性 ),演變成導演擅長運用「家族」間對話中的療癒氣氛。於是眾人在「仲介的旅途」中,藉由不知道未來去向的嬰兒,反倒是指引了那些破碎人生過往的大人們新的方向。(包含在監聽的警察也受到感染,卻又必須採取行動)


似乎不用擔心慢慢建立出的親情場面會有過於濫情的問題(「平淡」總是傳承小津安二郎的導演強項),但眾人聚焦在「同時被遺棄」的單向關係中,難免會有過於政治性的「情感正確」。對此疑問,反倒是挺喜歡東秀與素英在摩天輪上的真心對話,並用手擋住對方的臉,像是要擦拭對方眼淚,但台詞卻是說如果被逮捕上新聞時要用手遮住眼睛這樣的一語雙關的場景處理。


或是想起好久之前觀賞達頓兄弟的《孩子》(L'Enfant),劇情是描述尚未長大的幼稚父母販賣自己小孩的類似劇情,但導演卻是帶著比較客觀與冷靜地細心處理父母在街頭鬼混,並且在黑暗之中把小孩賣掉,只是為了買一件名牌外套那樣不值得同情。讓我想到,也許除了自我內心的情感,更大的悲傷是來自如同電影中描寫的「社會」就是會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而電影,只是靜靜的觀察與描述。


又如同看《嬰兒轉運站》時座位後方有一對情侶,可能是覺得電影不好看要提早離開,走的時候遮到電影放映鏡頭,造成銀幕黑影卻不自知,女生動作慢慢來,過幾分鐘情侶回來,但又不知為何下一秒又走了出去,如此一直在反覆地遮到鏡頭,影響放映…。自己也開始不道德地胡亂聯想他們是不是曾經出現未婚懷孕之類的狀況….。


不管如何,是枝裕和首次南韓製作電影,帶來四平八穩、中規中矩(對我來說)的暖心之作。有賴演員們的優秀演技發揮創造出屬於「南韓的故事」,而不是「是枝裕和的韓國版」。才能成功地從社會議題過渡到藉由「虛構的家族」相互療癒了過往的創傷。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