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若咧扮公伙仔(Kánn-ná-li pān-kong-hué-á)/好像在扮家家酒

六月開始的環保稽查,要多加一張給販賣電池店家的宣導單,大概就是用重點文字加強店家如何執行電池回收的單子。單子非常薄,應該是銅西卡最薄80磅, 薄到要拿的時候還割到手,然後偶爾要用店家門口的酒精消毒的時候就會感到痛..痛…。


稽查前吃飯時在路邊看到一個「測驗」。


並沒有要嘲諷被這些問題困擾的小孩與家長。只是看到像是有點鏡像的既視感,自己被說寫字像小學生也不是一天兩天了。然後小時候(國高中時)曾經也因為說話口齒不清,好像有點羞愧,本來就是不容易跟別人混熟的人,所以就更不太愛講話。一直到現在還在擔心,講出來的話是不是不太清楚。另外肢體動作也是偶爾有點不太協調。


也因為第一次發送這個外加的單子,因為沒有死記話術的習慣,總是想即興發揮,但每次講起來又有點卡卡的。使得本來就有點搞笑的稽查行為,講到一半意識到自己好像在扮家家酒。


但又十分的安心,因為單子上面就有政府的名字,還畫了插圖倍感親切,而非要繳稅罰款的單子之類的。退一萬步想,哪個詐騙集團會自己印單子發送? 又不是靠著回收電池就可以致富。


總是回到「基本層面」去看待人跟人的溝通與交流。對比著坊間大批的工具書籍標題寫著:如何讓自己更會說話、更會演講。如此「專業」的書籍,會一條一條列出分析講話之前,考慮背後複雜因素。


就像是最近比較常打羽球,會意識到身體系統化的猶豫,同樣位置的球要用力殺球,還是打小球?要得分,還是要練習?


忽然想起以前打撞球時常發生,輕鬆打有時候還蠻厲害,認真打或打比賽時常「掉漆」、打不好,也許除了不穩定之外,某種程度上正是對身體重複性機械化的抗拒吧。


回到「基本層面」,「球來就打」陳金鋒名言,以鋒哥的"坎站(khám-tsām),誰敢說是廢話?開玩笑的,「球來就打」,就好比見山是山(一開始打棒球,反正球來就打),見山不是山(學習專業的棒球,會考慮是直球還是變化球,要拉打還是推打),見山還是山(鋒哥的多年來的棒球哲學,管他什麼球,球來就打就對了)。


又好比是現象學式的看待周遭的事物:回到當下,回到事物本身,回到直覺。


像是今天在彎曲道路環繞的三重區迷宮,又發現明明是同樣一條路,從另一個方向去看待相同的路徑,會比一般棋盤狀街道(如台北市),更像是新的、從沒去過的路一樣。如此,總是在陌生又熟悉的道路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