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青島、上海與杭州之旅之三
這個專題拖太久好像不知道要講甚麼了。對了,最後一個部分要先講一下當代藝術展覽跟建築的部分。本來在台北因為個人因素,學院畢業之後就比較少去看展覽了,這跟最近還是不太上facebook一樣,因為台灣小小藝術圈,不想知道誰誰誰又展覽了,或哪個老師又寫了甚麼評論了,諸如此類。不想知道太多藝術圈的資訊,純粹是想靜下心來,不要對別人產生好惡,也不要太多有的沒有的情緒。但到了上海,這個擁有好幾個大型當代藝術館的地方,卻覺得頗有收穫。具體內容就不講了,因為主要這篇是遊記,不是講展覽。只能說,中國藝術展覽的水準雖然某方面是老子有錢,才有能力請得動每一檔都可以是大師或是大咖的展覽,如這一次看到的有 賈科梅蒂 (Giacometti)的回顧大展,和冰島的 Olafur Eliasson 的大型個展。看Olafur Eliasson個展的時候還撞見一位台灣的年輕藝評,因為聽到了熟悉的台灣國語(不是那個台灣國語),旁邊還有一位中國的年輕美眉陪伴呢,忌妒歸忌妒,最讓我受不了的是,男的一直在聊天,沒專心看作品,算了,題外話。另外也看到像是國際級的印度裔男士(該不會是知名策展人?),講的一口流利的英文,帶著類似貴婦團在導覽,就這樣到了上海的美術館總是出現有許多時髦、年輕、亮麗,跟街上的風景不太一樣的。唯一感受到顧展場的人一律穿著西裝像黑道大哥一般,跟外灘美術館正在展覽一位新加坡藝術家一個吵鬧的觀念作品至放在一起顯得有些違和。 另一方面,這次去上海只停留三天,但已經幾乎把可以看的當代藝術展覽都看過了,一天一個展覽館已經是很充實的行程。「如果美術館的東西比這個城市本身更吸引你」那也是不是意味著美術館之外的其他地方的貧乏,那這個城市魅力顯然有一些問題。上海,光鮮亮麗的部分基本跟台北東區好像沒有差別,一開始還會特別注意上海妹子有甚麼特別,但第二天之後就開始習慣了,覺得跟台北的正妹沒有太大差異,若要說一個不同點是個性上吧,狂、艷,像是在美術館看到大辣辣拍照講話很大聲;另外一種:果敢,講上海話的時髦男女吧,據說在上海講方言是挺酷的一件事,然後想像如果在台北講台語的正妹或帥哥會被旁人如何看待?另一種的上海是舊城區的新意,有截然不同的政治光譜,比較髒亂的接近俗民的,像台北的萬華區,一般老百姓在尚未搬進新大樓之前的那種低矮房子,不像北京的胡同有那樣悠久的歷史,卻保存了街坊鄰居之間共同記憶。另一種則是有歷史價值的老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