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索之3D秘境夢遊 Caves of Forgotten Dreams


帶著恭敬與神聖的心情去看待這部片,堪稱創作力不墜的荷索和洞穴考古等吸引人的因素,和包括事前衛報的強力推薦,一開始坐在戲院維持了一陣子入戲的認真感之後,總是會突然想說是不是小鬼去亂塗這類謠傳的鬧劇,牽涉到科學影片的權威性,和所謂的413常在說的在網路上流傳的偽科學紀錄影片


當然這樣地「白目」去質疑影片真實,和科學真實牽涉到兩種唯度,前者是紀錄片和劇情片的差別;但後者卻牽涉到科學詮釋權力、驗證機制,如觀察經驗法則、否證法,典範與科學革命等等。因為荷索的關係,本來影像藝術的感性操作和理性的科學方法,比較不太能直接關係操作,但這個白目提醒我嘗試藉由這部片產生兩者在同一的水平線上分析的能力。


追本溯源,今天在這個世界上似乎沒有任何可以確定「存在」(不管是探索心靈的存在或是感覺的存在)的東西,全看你仰賴什麼分析方法而定。如哲學的唯心論、唯物論,或科學的物理論,或是電影藝術當中的影像視覺部份,感性部份,或所謂神秘主義的猜想部份(例如:荷索對於科學物種的質疑) ,一直到所謂物種輪迴涉及宗教的部份等等。


例如,以阿比查邦的波米叔叔是個與《荷索之3D秘境夢遊》很好的對照例子,一樣是洞穴考古,卻將科學意味降至最低,而訴求靈魂說與物理性(如之前他就很常用的火光、閃電)的原始影像,感覺的純粹,是逃離不掉的「電影」性操作。至於壁畫的內容與痕跡,原始人利用火把,柏拉圖洞穴投影,到具有時間性的動態繪畫,聯想到了畢卡索的立體派多面體超平面感知等,都具有視覺與科學等價分析的能力,以一個概念藝術來說正是操作的方法。


上面的跨學科聯想都沒什麼問題,問題是,如簡介所說,我們當然可以用一個現有科學證據的事實基礎去看這部電影,然後在針對未知加入所謂想像,但很矛盾的是某種感性的質疑,動搖不了既有的「事實」認知,造了一種沮喪感。舉例來說:「知識」與「情感」的語言差別,一般人際之間相處感性遠遠在理性之上,這對於國中之後就很少有搏感情的朋友來說,在家自閉,命定了自己就不是一個太會跟人言說情感的對象,出社會之後以前的同學朋友少了一起生活的經驗,我就越來越能區別出,我自己想要透露出知識的方向卻捨棄了自己生活的經驗感性,甚至,那些感性經驗的話題也是帶有間接疏離的理性分析取向。


這麼說來理性分析,藉由科學,依舊主宰了《荷索之3D秘境夢遊》的核心問題,已知與未知資訊的知識和想像,所能做的只是「操作」的方法?這似乎是當前「藝術性」時常遇到的問題,一但理性霸佔著感性,「所能做的就只能是敘事(或形式)上的操作?」這是廢話,藝術與美學不操作形式不然要操作什麼,所以我說的是,著重理解的概念藝術,也就是:概念藝術、電影、科學(方法)之間的關係。


也就是說,當洞穴發現一幅女生下體和牛合體的避畫,進而引發原始人如何看待物種分類質疑的聯想,它在具備了概念操作的藝術「想像」同時,並基於一個有待驗正的科學論證「知識」之上,隨之產生「想像」有何用的挫折,那就像是作夢的夢境永遠必須仰賴著現實否則永遠都只是想像的無效感「挫折」。


又例如:嘗試用傳聞與假設來建構《荷索之3D秘境夢遊》這一部科學紀錄片:「荷索洞穴三D的壁畫好像畢卡索的風格,而有人說畢卡索是外星人,所以壁畫很可能是外星人畫的…」這樣的敘述,「畢卡索是外星人」是他方的他方說的,用情不深但創造力十足是對畢卡索的評語,故上面的假設是除了嘗試提問科學和藝術的創造性、理性和感性的比較問題,也加入對於一個外星人如何看待科學和藝術的創造性、理性和感性,一個之於人類想像中外星人,或是在上帝之上的外星人,又含蓋了宗教上的辨證。


若再用上述的方法來解釋《荷索之3D秘境夢遊》突兀的末段,無異稍稍透露出一直以來荷索反文明的癲狂性格,但對照前段人類(包括荷索)必須仰賴科學的進步而知道更多才能更了解「這個世界」的矛盾狀況。科學不等於科技(這要另外談),但知識建構的方式和人類原始先驗式地感受與想像力(這是荷索很多電影一直在談的)又如此背道而馳又難分難解。(先醬好了,期待後續討論...)



(補)
或是前幾天跟ear3談到講卡爾維諾的某篇文章:紀大偉/卡式技藝,台式記憶,ear3:「認為該紀大偉取其技藝的表面來切入,而忽略了這種技藝的真實裏面是對接近藝術的努力與嘗試,也就是小說與藝術(繪畫,雕碩,或氣味。觸覺等等可以用感官器官直接感受的表達形式)之間有一道鴻溝,傳統小說是達不到這種形式的表現的,而卡式是盡許多努力去做這件事。」


這邊也不是完全批評紀的評論,他有他切入的點,但這讓我想起近年來有些藝術展覽都利用科學名詞的表象來做為一種「抽像」的詮釋,這某方面就是符合紀文裡頭,科學只成了文學創作的表面,但殊不知為什麼就因為卡式是被認定「文學大師」就應該就文化層面來談,而不是科學層面,亦或這就是我本文在說的,理解性的「概念藝術」,一定要明白感性被理性壓著打的事實,卡式作品這已經牽涉到如科學哲學的領域,所謂的「文學性」就必須要重新再思考。


(補)
沒有特別介紹《荷索之3D秘境夢遊》裡的身歷洞穴奇景的三低畫面,是我已經脫離探索「純粹」視覺感知(表現)了嗎?好像,但倒不如說,我看不出三低畫面跟本文探討辯證的東西有什麼太大相關,這麼說來三低只是沉浸感知的加強版嗎?(想起Fa雜誌某一期談三低內容的貧乏)


留言

  1. (補)看完荷索紀錄片影展,更確定幾乎可以用一種科學之眼(取自於帝

    國之眼),來看待荷索電影中「科學」與「科學之外」,形成一種微妙的

    他者(科學)與主體(荷索電影的核心哲學)之間相互的競逐。



    前文提到:「知識建構的方式和人類原始先驗式地感受與想像力(這是荷

    索很多電影一直在談的)又如此背道而馳又難分難解。」本質而言,在荷

    索的(大部份)電影當中依舊有個方向可循(例如:到底為了什麼?或

    者,發生了什麼事?),往往是順著真實亦或真理的探索,這些對像往往

    是,不可思議到常人無法理解或者體驗的真實,而透露出荷索電影無法避

    免尋求一個物理性的科學的解釋原因。



    舉例來說,如同生活的科學來自某種經驗論:一個新聞常見的例子:「驚

    傳30歲男子罹患大腸癌」,必須考慮的是說現在罹癌年齡層逐漸下滑,幾

    乎成年以上都有人聽過罹患癌症,故我們多多少少可以認知這個事實是允

    許被發生的,或多或少有稍微碰觸到癌症更細微的科學本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9%8C%E7%97%87 但若是今天發生

    一出生就罹癌的「特例」,就算維基百科裡有提到:「癌症也會發生在幼

    兒和青少年,但較為罕見。有些研究認為小兒癌症,特別是白血病,一直

    在增加中。」必需要注意「罕見」這個字眼,某方面就會時常被反科學解

    讀或想像,而荷索則經常對「罕見」提出似是而非(留給觀眾解答)帶有

    神秘意味,或詩意,但又不時牽涉到哲學上如形上的存在、與建構真理的

    知識論(如泰倫馬力克慣有的敘事)。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