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人士
非常明顯地,最近推特、噗浪或是facebook(見本部落格右方連結欄位)的心情近況中缺席,突顯過去在這些一干可簡短描述當下狀態或者靈感的平台,利用化名來擬仿操作「李大勇」或是「李小勇」某種特殊語境下的戲謔策略,卻因最近發生的事情,透露出真實情感,不得不回歸到「情緒宣洩」這個微網誌崛起的原始功能。
搖擺在「在笑與哭之間」,我願意正視自己可能同時導向「甘草人物」的搞笑與「認真感性」的真性情如此天平兩端的狀態:在當前「認真就輸了」,不願意輕易透露內在情感的時空語境,無可「解碼」的機歪遊戲正遭遇著「我要坦白」的感性挑戰。
「嘴巴說不要,身體倒是挺誠實的」,嘴巴(想要的,但尚未達到的)說沒關係;身體(最誠實的器官)卻緊張的要命。想要不在意卻根本沒有辦法,這邊不是在探討心靈跟肉體的哲學問題。而是我想生活化一點,意思是就算觀念和想法已經改變(樂觀),可是身體的食慾不振確切證實牽掛的東西還在。所以我必須得仰賴著時間造成「作用」,靠著去「渡過日子」(包括睡眠),思考付諸行動,才會變成「就這麼走過來」的經驗沉澱。
像是昨天去光點看「森林中的殉道者」(The Sound of Insects, Record of a Mummy),剛好串聯到關於「時間的磨難」,人家可是心理(等死)和生理(絕食)交迫的極致。死亡的「大無畏」耶!
除了增加「生活趣味」,我應該真的有關心的東西,包括打字(書寫部落格)這樣的動作,也就是在時間向度中提問「關於未來」即使是一時無言,所以是不是上班某一天的早上,看到一件事就夠了。即使是身體在靜止中(就是沒有完成什麼特別的事,但腦中會不斷思考)的存在感也必須不斷的去應付時間,不能時常直達內心屬於正常,約有百分之八十要輕鬆應對。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