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識形態影展(impure)和所謂「不純」的危險?


先記下來,光點的藝識形態影展(impure)目前看完「radio on」與「傑克史密斯與西洋道德淪亡記」,除了讓人每次想到如,現在北美館在展的「費城美術館經典展」:從畢卡索到莫內等「現代藝術」總是會言之鑿鑿地宣稱「經典在當代如何可能?」。另一方面,翻到本次藝識形態的開場介紹「冒著不純的危險」,兩者加起來看來確實是有種,冒著不純的危險如何可能?


開場介紹節錄:「但問題來了,當電影要拍其他藝術時,不純的電影如何去拍其他「純」的藝術?它如何能拍到藝術最純的部分,也就是與透明的形式合為一體的主旨,藝術之所以是藝術的「意念」?或者換個方式問,一個電影導演如何拍另一位藝術家以另一種媒介來創作?他是否可能拍到這個藝術家正在發展中的概念,同時,經由這個過程,向我們揭露電影本身「不純」的特性?


上面講得頗為吊詭,還有後段(見官網)說的「跨界」可能變成會探討過廣,礙於篇幅,只能採重點式擊破,直接就影片來看,如「傑克史密斯與西洋道德淪亡記」變成是看傑克史密斯的作品本身(如上)是否比「紀錄片」獲得更多?這類自傳性成份過高,往往電影成為「依附 」姿態,變成是「資訊」傳達,如傑克史密斯生平、相關評價,檢驗標準在於電影中後段看得會有點厭煩的感覺,意味著對傑克史密斯已經差不多了解了,好像接下來必須看「作品本身」才可以解決,到底傑克史密斯的異國情調和所謂美國地下電影的烈燄是如何?好像知道又好像不知道。「不純」在這裡不像是混搭還是跨界般意有所指的向外延伸,而像是果汁含量始終無法達到百分之百的「果汁飲料」,意思變成是考驗著我們對獲取資訊或者感知處理的內部問題,而好像無關乎電影或者藝術形式上意義。




另一方面,如此陰鬱風格的「radio on」,若已經是先看了往後一干年輕虛無的電影之後,再看這部好像變得不是那麼「有效」(如最後面車子壞掉讓人想到侯導的「南國再見南國」),而冷冽酷黑色的表現形式與長鏡頭相較之下,自己早已經過種種悶片殘酷洗禮,也是沒在怕的。「radio on」經典的意義,就好像「後龐克」等涉及音樂上的標籤容易變成這幾年金馬影展所策劃的「音樂電影」專題,但我都會盡量避免在搖滾樂或電子音樂上容易引發「個人私密興趣」情感投射擾亂以致於轉移「電影性」的焦點,所以對我來說「radio on」的意義變成是布里斯托海岸的地理景觀和70年代面臨石油危機和英國即將步入柴契爾夫人極右歷史開始這個真實所引發的比較「純」的問題。


享樂花園 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



話說回來,享樂花園(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這張波希(Hieronymus Bosch)名作更能影射出「電影手法」現代感,原因正是如同日本恐怖片「詛咒」那種真實到不行的手持DV攝影並結合事後電視放映拍攝不斷伸進拉出,也因為這樣 我們才有如同性愛偷拍光碟流出版的想像,從現實觸摸得到的慾望中,延伸出關切的情感,產生好像「性愛合一」的感覺。


事後想想,電影許多照本宣科模擬享樂花園畫中的行為與裝置,不知道的人會覺得十分神奇,這部份穿插在電影中大致順暢(依然是個人喜愛的DV低傳真拍攝效果奏效),但還是要說有些刻意模擬的段落露出一點破綻。比較可惜的是,由於主人翁男的是念理工博士、女的是藝術相關的,前面還稍微有提到關於物理與美學上關連性,如黃金比例和威尼斯船的構造,但這方面的結論他是經由人的化學物質組成來對照物質與靈魂的關係,概念很好但是電影結尾依舊訴諸愛情的感性,變成這方面有點像週邊花絮。


畢卡索之謎 The Mystery of Piccaso (Le Mystère Picasso)



若說看一部電影(或繪畫)的時候讓觀者也想畫一些東西的話,畢卡索之謎確實成功地達到這樣的效用。電影中讓人見證創造力的過程,那種感染力是會讓自己也開始手癢,想畫一些東西。


一開是覺得奇怪這部片就這樣?純粹的繪畫和拍攝,正是這部片迷人之處,時間和繪畫的單純較勁,文思泉湧的神聖時刻,除了讚嘆Piccaso的天才之外。導演穿插意外的狀況,成功製造了「電影」的任務,思考、時間性和繪畫構成之間的微妙關係,並賦與電影螢幕讓人專注和放大繪畫的獨特感,因為如果螢幕再大一點看會更爽阿。所以沒去看的就看看小螢幕吧->


奇幻薄荷糖 Pepperminta



扮家家酒的正確性:因為本片形式上實在是太美妙了,好幾次對大人們誇張到不行的游擊戰術,以致於到最後也不會責怪電影時間上的目的性。你可以發現導演,也就是藝術家的裝置和概念 (請看官網http://www.pipilottirist.net/ 作品和電影之間的比較)都已經在電影當中呈現了,就開始會認為一個明顯少女天真幻想抵抗父權封閉社會的劇情還剩下什麼。也就說,這部電影和「嗑到荼蘼」的類似的地方就是可被解讀成 「用藥的經驗的奇異想像 」的時候,非常重要的一點是,當因為視覺畫面的部份變成主要火力,造成某種程度上造成劇情的癱瘓也不會有太多責難,尤其這部片所運用的動態手法非常靈活而且是十分低階,手工的手法,當然是要給予鼓勵的啦。


若是跟同樣用藝術裝置來建構電影的馬修巴尼比較起來,程度上差別在於,是馬修巴尼把雕塑物本身當作一個電影運動抽象化的程度,比起奇幻薄荷糖的少女冒險的視覺符號生產與劇情都十分「各司其職」,不過我是覺得它過度頻繁地把鏡頭歪斜、顛倒已經足以(太少只是效果 多一點才能合而為一)賦與鏡頭身體化的更多可能(更可以比較「嗑到荼蘼」的主觀鏡頭)。





留言

  1. 喔我其實也覺得它影展宗旨非常歪掉

    只是和別種藝術相關的影片

    很多只是很盡責的紀錄片



    我很討厭最後那部,

    我很受不了這麼自我感覺良好又腦殘的東西...

    不過或許最主要的原因是我覺得它的色調很像廉價色素糖吧

    我還是吃Into the void比較好

    回覆刪除
  2. 不過還是要為「畢卡索之謎」說點話

    因為看到後來確實有所謂「不純危險」的可能

    我應該還算是選到比較少「紀錄」性的影片

    因為大部份的舞蹈的跟劇場的我都沒有看



    後來看梵谷也是很紀錄

    但夾雜書信的念白還蠻令人感動的

    某種程度上「不純」變成說是紀錄方式的不同

    而不是像畢卡索有真正形式上的較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7QiEM33Q0M

    後來,看于美人的國民大會在介紹梵谷

    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和輕鬆愉快的談話綜藝節目產生新的可能



    另外我還有看「里斯本的故事」

    跟「radio on」有點像的狀況,

    以劇情片來說,「經典」變成是說要用「不純」的方法用當代性來檢視

    是不是那麼有效?

    所以「里斯本的故事」聲音的部份像是對默片的一種致敬,呼喚電影歷史的時間性靈光,但我好像比較喜歡更當代一點的東西。



    然後

    奇幻薄荷糖是因為它真的太過頭了

    過頭到了似乎有體會到創作者的某種種東西(例如蠻幹的勇氣之類的)

    所以其他部份我就釋懷了...

    回覆刪除
  3. http://photo.pchome.com.tw/notfind/037/

    http://photo.pchome.com.tw/notfind/038/

    太平山和濁水溪相簿新增

    回覆刪除
  4. 看完超級狐狸先生覺得蠻不錯的,其實我從來就不是很喜歡Wes Anderson

    的電影,好像是因為他被稱為太學院派的刻意經營的華麗影像,讓我每次

    都覺得他的家庭主題有點空虛,但這部動畫片反倒藉著動畫的不真實,逆

    轉了我覺得他之前在電影中有點做作的地方。



    非常適合這樣冒險章節的故事節構和某種任務功能導向的敘事,古椎可愛

    的動物玩偶配合生動幽默的對白(翻譯十分重要),當某隻動物在講話的

    時候忽然想到 是班屎提樂在講話這樣的真實演員的迴返,而人跟動物層

    次狀態更使得Wes Anderson可以悠遊地的擺弄動物家庭之餘「真實」地牽

    連出人類動物伺養的與食物的產銷「現況」,更合理化的諷喻家庭關係以

    乃至於家庭之外跟動物有關的(人類)經濟結構。

    回覆刪除
  5. 補充:是經濟與環境的結構,人與動物和土地的生態關係

    回覆刪除
  6. 夢十夜小記

    MV式影像的靠著外在結構十段短片的優勢,讓片段性的自由想像或潛意識

    夢境之類的缺乏歷史縱深(可能沒看過原著,也不了解夏目漱石)的

    「梗」成為可能,往往充斥著膚淺的廣度多元,並且成為夏目漱石和當代

    對話的契機。就像當代藝術作品以一種不太能透露明顯意圖的影像,利用

    諧擬的策略和某種當下生活的不經意,題目(或論述)將成為重要線索

    (還是要提:杜象的噴泉)。

    回覆刪除
  7. 迷離劫 (Irma Vep)小記

    又一部講關於拍電影的電影,只是覺得裡頭拍電影之外的部份似乎太輕又十分叨絮(不夠簡約導致,結構上好像有點怪?),除此之外我覺得張曼玉、東方人、語言、動作片、默片、黑白片、電影創作等裡裡外外的指涉都相當具有這部片該有的價值,更不用說阿薩亞斯跟張曼玉的分合,還有後來那部「錯得多美麗」,講起來都已經分不清是戲裡還是戲外的複雜程度。

    回覆刪除
  8. 培根的情迷畫色電影收獲最大,不是最近很紅在談身體性或什麼感覺的邏

    輯,而是反而將焦點放在培根有點缺德的私生活跟他的大師作品身上,去

    延伸我怎麼看,現在一些藝術家的創作與生活的分與合。



    電影其實已經拍很好了,包括生活部份,影像上盡量也與培根的肉體精神

    做契合了,但如果要討論繪畫,一樣會有拍藝術家自傳電影會有的困境:

    還不如直接看繪畫原作的質疑。



    http://group.mtime.com/taodiexiaowu/discussion/1119071/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