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性問題

起初是前幾天在公車上的時候,算是難得找到可以好好聽音樂的時間和場所,因為公司有流行歌曲當背景音的時候不方便自私介入,或是回家在房間聽音樂在做別的事不能專心;雖然必須承認,就算是已被歸類「音樂資料庫」的樂團還是有那種團名完全沒看(聽)過的陌生情形,最常見的狀況是,播出來的音樂很耳熟但卻好像有名字在嘴巴裡面吐不出來、噎住的感覺,甚至搞不好是自己根本沒記起來過。更曾經有一陣子渾渾噩噩,好像沒什麼認真聽的音樂,因為存放在「正在聆聽區」太久,就直接保送「資料庫區」存檔。到底怎樣才算聽過了呢?次數或者感受性的問題?非要寫下心得才算?就像聽音樂跑步的時候,為了「減輕」身體的負擔,而將注意了放在聽音樂上,但後來卻不太記得聽了什麼?



或許這是跟資訊爆炸有關,但我重點不是這個;那是不是生理上的「記憶」問題呢?可是又好像不能完全歸類為如此邏輯的運作;像是好比說,不知為何想起之前看了很久看過的一部片居然完全沒印象,我在想說到底有沒有從那部片得到過什麼,是不是已經沒有比「懷舊」更值得引起注意的地方。因為電影至少沒睡著的話,看過一遍有印象,有些還可以快轉(像是有些短片);為什麼可以快轉?是因為判斷說沒快轉跟有快轉獲得的一樣多,所以倒不如快轉?就像是很久以前還會去誠品音樂買西低在試聽機前面試聽的時候,冒著不尊重音樂的風險,不耐心的快轉來決定這張西低可不可以買(抓),但也是有碰過聽十遍之後才開始覺得好聽的,那不就等於無緣了?


說到了看書,有些人是有「書摘」的習慣,三不無時還可以「重點複習」或是「引用」替文章加分;像我這種比較少看書、記憶力又不好的人,之前看書的時候是有寫一些摘要記在筆記本或小紙條上。但在寫這篇的文章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來那些摘要搞不好就不會再看過了,我的意思是說,如果有新的,不管是書摘也好,或是突然冒出來的想法也好,新的一直更新佔據思考的狀況下,舊的筆記本它可能不會是新的起點,變成只是像翻舊日記一樣的「懷舊」行為;當然它可能也會是新的起點,就像是恐龍化石的挖掘,人類之前的過去是不是已經包含在裡面了呢?這倒是提醒了我,那些過往的摘要可能是一種「覆蓋」行為,還是能成為新歷史?




在房間怎麼去想像外面的世界,例如:突然下雨了,鐵皮屋發出聲音知道了,還想像外面很冷的樣子,又如果是最下面那張照片

有人站立在許厝上面,感受到了重量,灰色又像是連在一體,突顯了草的綠
,草的材質,鞋子、背包還有衣服的材質。



有沒有一種徹底奇怪,但又非常日常生活模式的行為;說是奇怪,倒不如說那不像出去玩當然無法預料玩完之後會獲得什麼,而是一連串預料失敗的招致沒有預期會獲得哪些。像是上禮拜三一開始下班計劃好先去牽修好的機車,原本以為是油線斷了,因為才被警告過,所以當然嚴重懷疑,但順利付錢發動發現怎麼還是騎不動,牽回去才檢查原來是皮帶斷了,然後連帶傳動部份都出了問題;這邊有點複雜,好幾個落差湧上,一是因為自己自信過頭,所以換了油線老闆也沒發動試車;二是要換的東西超出我想像,原本領得錢全部花光,只剩七十塊,原本要吃牛肉麵也沒辦法;三是Olafur Arnalds表演八點開始,原本悠閒寬裕,看老闆零件越拆越多,時間上也開始吃緊。這三件充滿細節瑣事其實(跟別人)說不上來什麼的,至少那三件事在具備足以解釋的事情之前,心理上的微小落差「無足掛齒」好像才能夠成為另一個感受上的問題。


加上後來已經開始懷疑為什麼會想去看Olafur Arnalds,十分古典到因為喝酒一度快睡著,現場音量小到壓啤酒罐都會形成干擾,女粉絲很多,還遇到喜歡聽張懸那類的大學同學加單眼相機達人,想當然而,表演時他一直在調整他的鏡頭不斷吸引我的注意,他一直問我「你怎麼會來?」,問到後來自己心裡OS也在問「我怎麼會來?」不是說不好聽(聽到之前複習過三首旋律優美的歌算有感動到),而是變成一種好像是「誤闖」的奇妙感受,從修車到表演結束回家,我都懷疑下班後的事情是曾經發生過的事情嗎?不知道如何形容,只知道專科和高中(含)以前我本來就沒有任何要好朋友,或是說常約出去的同學就是我的要好朋友,但回想起來好像也沒幹什麼「具體行為」(就看電影跟打撞球吧好像是),無頭無腦的,沒有原因跟目的(也缺乏影像紀錄),以目前的思考邏輯,壓根也不會去想我「適不適合這些人?」這樣的問題。



留言

  1. http://www.tiskkym.com/blog/ 個人網頁

    http://blog.yam.com/perceptionU/article/28268764 訪談

    小山泰介的訪談提醒我,這類作品不只是如「圖庫」般微觀的造型性美

    學,而是可能是跟我這篇文章有關地要探究「如何感受」的問題,所以重

    點好像是變成如何從造型性的框架做一種「後設」性的擺脫到照片之外;

    如訪談所說路邊鋼管上細微的刮痕、彩虹印刷的網點… 等,拉出一條純粹

    抽像和攝影再現之間的觀看距離,比起如單色畫的抽像來說,現實(往往

    照片是在街上拍的)的重要性是某種存在真實被「理性」的剖析感受與觀

    看的差異,但可能又會被「感性」地誤會是某種「不存在」的主觀抽象。



    這種狀況讓我想到有時候在KTV唱芭樂歌也會有令人感動的情形,或是明明

    可想而知的婚宴場合竟然也會因為一些「悲傷」的話而痛哭流涕,說穿

    了,到底也不是因為那些話而哭,而是為了自己而哭。

    回覆刪除
  2. 昨天看金馬的短片特輯 小記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xUrd13mhdQ 像這部攝影很不錯 是掌握了潮濕感 包括下雨和森林的水氣和霧等等 一度還以為是英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E7p8uuyO31Q 另外這部是劇本 跟角色選得蠻好的。身體的毛都長在臉上的老爸、黑肥妹和過動兒(有像到我一個堂姪子泰龍)



    另外Pablo Lamar的Noche Adentro 能說好看嗎?擺明了極簡敘事,運用「那些沒說出來的」,具備短片的某種「優勢」,留下滿是疑問讓我們想說「新婚之夜新娘被殺」不該意謂指涉更多「情節」上的聯想,而是夜晚(洞房)時候的「秘密行動」,在視線邊緣的黑暗,凝視與失焦互文某種持續性的聲音微顫,都是本片美學上的企圖 http://www.nisimazine.eu/Noche-Adentro.html 這篇評論 還提到了身體的關係 還有三位阿根廷知名導演。(包括<利物浦>的阿龍索)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