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eBye台灣新電影&台南新藝獎

參加一個關於影展與裝置藝術的展覽因為覺得之間對話應該會很有趣,加上自己本身也算愛看電影,所以沒有問太多關於「實際層面」,見了面跟策畫人也挺有話聊,就答應參加。


由於策展(劃)人沒啥展覽策畫經驗,整個時程與製作嚴重lag,開幕前一個禮拜,甚至已經有開天窗準備,但在這裡並不是要抱怨他,如果只是抱怨也不會特別寫一篇文章。相反的,有時候非常少見,甚至不可能,一位策展人會比藝術家還要天真,例如常舉例,大概因為節省資源浪費,問我說作品可不可用DVD player播放器,但熟悉媒體播放的人會知道DVD player大概是20年前的東西,除非是要用強調lo-fi感…。重點是很少有策展人會跟藝術家討論要去哪裡買媒體播放器這件事情,因為太過浪費時間在如此「小事」上自己還會因此有些生氣。以當兵來說,就像是看到策展人屢見不鮮的「天兵」行為,讓人差一點讓人快要動怒,可見自己還不算天兵,至少會察言觀色。


但事後想想,如此完全不太工具化,少見「素樸」的策展人,好像在如此「功能化」社會中要好好珍惜?例如自己就很支持關於展覽資源浪費的行為,也因為預算有限,本來場地因為好像是古蹟就不太能大施工,只好用簡便的方式,無法堅持原本需要較多的人力與長時間布置方式,反而在簡便之中發展新的投影形式(見下圖)。場地設計的老師也說了,他很不喜歡美術館那種「沙龍」的布置方式,沙龍不是指沙龍照,他是指例如他在義大利許多老舊的空間,作品如何因應空間做出適合的調整,而不是花了一堆木工做一個與外在環境完全隔絕的東西。這我十分認同,當然也是自己的作品特性與個性往往也會思考作品與場域的關聯性。

-
除此之外,加上今年台南新藝獎被邀請,作品在台南展出很棒,另一方面參加交流活動認識許多新朋友,並有幸與一位厲害的繪畫藝術家在晚宴之後走回飯店約一個小時的路上暢快聊天,可能因為年齡相近,話題也意外的match,比較會從關於生活經驗與歷程在談論作品與之間的關聯性,講簡單的一點就是藝術、社會與人生。


也就是那種帶有哲思的:講形式什麼的都太淺了。因為這次南下看到很多作品與認識不同年齡層創作者,會思考的問題往往關於藝術家個人生命經驗與作品之間的問題,以往對那種很形式化的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會有的疑問?好像有了答案,既然大部分藝術學院老師的養成都是很順利念書畢業出國留學念博士回來教書,大家的生命歷程都十分相似,不同的經驗與想像往往是來自於看書這樣「腦內體驗」,想當然耳,就可以想見藝術圈對於藝術的「純粹性」,乃至於會什麼樣很形式化的作品被賞識也不會太意外。


即使有太多複雜因素可以討論,但這裡比較想講的還是「政治性」,時常會想到自己很不重要這件事情也許是職校求學經驗給我自己善於隱藏在人群之中,甚至多年之後當環保稽查員這樣自我無關緊要的個人抹除感又被招喚回來,同時又足以改變自己關於政治性的思考,關於自己與他人的平等,關於藝術圈的菁英感,關於如何在藝術中體現(並非再現)關於更平等(如上述的合作經驗)。又或者種種複雜的思考,有時候倒不如緩慢地走在台南的巷弄,或騎著ubike在路上好像就可以讓自己更自由這一件事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