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民路徑

一開始是從我家外面的鐵皮屋與磚瓦舊房子的工廠,那個是阿公隔壁柱,也就是伯公他們那邊的地,舊的租戶搬走了。新的租戶開始在裝潢,想說有甚麼好裝潢的,也應該不是說裝潢,就是可以住的感覺,就是一種裝潢,因在工業區的附屬住宅通常沒啥裝潢可言,重點是工廠的機能要可以運作。


 


這一次新的住戶是賣建材的,或說應該根本就是搞工程的,所以本來用來放工廠機器的都被放滿了一種類似空心磚的建材,塞滿滿的空間利用。原本以前公司的辦公室他們拿來住人之後,也不知道住了幾個,後來他們就在工廠一個小角規劃了一個新的房間當辦公室房間外面呢,就用木材搭建一個類似陽台,ㄇ字型的座位區,中間還設計了可以放烤肉架?本來我還不以為意,但後來那個地方就成了他們活動的中心  有點像客廳那樣,只是沒有電視。本來是半露天的地方,又硬是拿不要的建材亂加了屋頂,冬天到了,本來看衰他們,白癡天氣那麼冷,坐在那裏不是很笨?所以他們又加了很多羊肉爐、熱炒店那種透明的塑膠捲布。


 


看來是越來越被重視的活動區域,雖然那是原本看衰的地方。他們許多朋友客戶員工吧甚麼載貨的、粗工,年齡層有二十幾到五六十都有,常常晚上下班就聚集在那邊聊天、吃東西,所以滿地都是檳榔渣


 


自己心情好的時候就說是他們像個公社」,工程的利益團體也好,至少在「硬體設備」上很有那種台灣搏感情的「寒舍」典型。但現在問題來了,他們一堆人在那邊活動他們開始把車停在原本我家外面的空地(「埕」台語)的地方,到了晚上至少都有三台以上,最多六台車。除了停在其他住戶車庫的地方,我現在停車要先倒車入庫,才比較好開出來,但是開車有時候很沒有耐心,有一次就因為技術不想太過精細,導致車卡住,當場就暴怒。會成為一種夢魘是因為完全不想跟他們對話,甚至連叫他們移車都不想,越看越討厭的鄰居。原本好像假裝沒有太多好感的,就後來變成真的沒有好感,但停車問題只是表面上的導火線。


 


所以因為這件事情跟家裡人抱怨,家人也編勸說脾氣好一點,別亂兇,因為自己跟那塊地主的親戚不是很熟只能用抱怨來轉移話題,而且在爸媽專心聊你工作與未來的話題的時候提出這個抱怨的陣線,藉以轉移焦點,還帶著有點不負責任地,自己不去跟那些人談只是因為親戚不熟的關係就給我媽處理,因為以我的個性是最不想麻煩家人。


 


這也意味自己對於完善生活機能的矛盾尤其是台灣的狀態。從以本土在地的階級意識來說說做工程的人還不本土嗎但某種程度的對整個階級狀況的了解,只會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好相處的人因為熟知自己只能裝作很在地,但很可能會被看扁或是故意穿得潮一點,經過他們活動中心的時候,好像會產生一種城鄉跟年齡的代溝,至少現在有在用智慧型手機的人,經由LineFB,或多或少都可以分辨出流行跟年輕的fu。出門時有一種炫耀感,但回到家經過那邊有時候又開始對「文化這種東西的有些絕望因為在我所居住的世界交談就是文化那種只要可以跟朋友聚一聚把酒言歡,那種不需要美學體現在例如去看完國外電影或是展覽對反思自身文化美學思考的挫敗因為回到家,有開始注意好不好停車這種事情,光擔心停車就飽了


 


當然並沒有悲觀的本錢思考一般老百姓與台灣民族性對於外來文化的影響程度光是生活機能這個在常民設計美學上展現的,是一種比較嗎?像前幾天去台北市的民生社區,堪稱台北都市的「世外桃源」,到現在都以高樓為主的住宅規劃依舊還是有相當高的生活品質,對照工業區住家有種十萬八千里的,至少住「三重」還好一點?好像是一種漸進的光譜,但又十分避免把這樣居住環境又關乎階級的陣線陷入僵固的樣貌


 


它們應該是流動的常常在想進步這個東西是不是真的存在所以就開始想像工業區未來會變成民生社區這樣具有都市規劃的樣貌了嗎技術的問題很難,這裡跳過。好像是又解開一道的身世之謎了,才又明白了一點自己置身在其中的那條途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