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金馬影展-錯戀/這時對,那時錯(Right Now, Wrong Then)
必須要先說,或許這也是每次看作者電影導演新作品的疑慮,例如這一次看這一部是已經熟知南韓導演洪常秀的新作品,他特殊的敘事形式幾乎已經成為他的作者標記,喜歡利用場景、人物、 事件進行結構性的錯位與重組。而且大多都是描寫愛情的情節,然後主角通常都是電影創作相關從業人員,導演這個角色最常出現。當男女的偶遇邂逅成了類似魔術方塊的方式進行挪移與微調,以一種大家似曾相識的陳腔濫調,卻好像也展現了某種韓國人的生存狀態,和某種同為東南亞國家對於情感含蓄又帶有些嘲諷,說來可笑的美學。
「作者電影」如此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有這樣的先前準備有好也有壞。這次看洪常秀的新片擔心的是,這樣不斷的update,會不會自己過去看他電影的理解是錯的?一部作品是不是有必要備齊所有的訊息在做定論?但好像也沒必要時常的更新,如同自己某種程度上蠻討厭重看導演舊作這件事,除非是要做報告、專題之類的,「更新的感受」這件事情還是要任性的憑直覺吧,甚至有必要當作全新的經驗去判斷。
所以這次的主角又是另一個導演的故事,應該可以看作導演實際經驗的出發點 。因為電影要四處放映的關係,有時候就會有不少短天數,免費去異地旅遊的經驗, 如同藝術家去其他地方展覽的暫時停留(當然如果是駐村可能時間就拉比較長)。
會這麼說當然又是把自己同等的現實狀態和電影中相互的比較,更重要是解構那個一般人當上班族無法理解這樣的創作者經驗,其實這並不是特殊狀況,而是背後有它的原因。例如劇中女主角那位女性畫家,確實在第一段展現了正妹藝術家難搞,讓人想到之前某非本科系的科技藝術藝術家朋友, 跟正統的美術學院知名藝術家美女的巧遇,我直呼他應該搞不定她,因為非世俗化可以去評估如何去追求她,意味著藝術學院成長背景的與世隔絕,也培養出無法預測的脾氣與行為的「仙女」,然後本片這位女主角又有一個現實中明顯的特徵會造就這樣的人格,那就是家境往往是比較優渥的,有錢才有餘力去追求「無用」的藝術涵養。
會用導演當作電影角色,不單純偶然的身份特例,也未曾去查過 為什麼洪尚秀特別喜歡拍攝「導演」的角色。就藝術創作來解釋通俗部分的有效性是矛盾的,因為矛盾才可以彰顯藝術的「無用」,而且不可取代的崇高價值。這除了是從社會到藝術學院的親身體驗,也發現是自己一直在抵抗的東西。
故洪常秀作品往往利用了輕浮的社交男女關係,才能對比出藝術的「抽象」與高深莫測,當然本片還在嘲諷藝術被類型化的容忍範圍當中,藝術被嘲諷不打緊,更重要是藝術本來就應該是甚麼都不是的東西,因為無法語言地無法定義,才需要一個名詞去形容它,這種狀況其實在一般人遇到無法解釋的事件很常發現。但這邊不是要討論藝術是甚麼,而是片中那個在喇賽與認真對待的創作生命,最後好像也只能一笑置之,這樣說來就成了洪常秀時常用導演來當作主角的必要性,然後這間接也證實了人是所謂「孤獨個體」的客觀現實的悲觀之下,只能在無法被了解的狀況下去達成更多的「誤解」。
藝術圈與文藝圈的八卦,在這部片裡頭得到強化,可以看到某個場景類似獨立書店的藝文閒聊。除此之外,這部片帶來甚麼樣新的形式?就在電影中那個二分法「演兩次」的劇情架構之下(如:奇士勞斯基的「機遇之歌」),兩段比對之下,在空缺的對話中隱藏著更多秘密;更像是小林正廣的「愛的預感」,在生活中重複的步調當中體現些微的差異。如同跟每位交往對象相遇、告白的重複步驟當中,從微小的不同中逐漸擴大。而片尾那個雪景的某種「動人」來自於,同樣情節在第一段並沒有下雪, 那像是生命不能重來的,如同因雨延期,緣分也是,一切皆「只是」單向的時間線性, 即使我們知道相遇這件事可以變成劇情、可以被重新編排、可以被重新的想像。
http://star.ettoday.net/news/720391
回覆刪除挖,拍了那麼多導演與正妹戀愛的劇情,終於自己也躲不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