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筋急轉彎(Inside out)
喜歡小孩片的同事推薦,剛好論壇出現就找來看了。先來說點「好的」部分:人類意識如何運作,算是好萊屋電影比較少用的敘事方法(目前想到有:變腦、全面啟動、和Woody Allen的一個片段(註)),於是肯用這樣的方式來說故事對一般大眾來說已經是夠新鮮的嘗試。不過這樣說,不代表一般大眾不會這麼去想像,關於人如何思考、人如何情感這件事情。好比說,遇到重大選擇時,好天使跟壞天使在頭上冒出來的交戰,已經是一種有些人會用的視覺的習慣了。就這樣「後設」、彷彿某種程度上的上帝的視角,把意識運作的視覺化,包含許多現實上的擬人化,出現很多幽默外加感人的戲劇性這正是皮克斯的拿手好戲,對我來說最精彩的一幕莫過於「抽象思維」這個場景,就視覺工作者而言無非是對動畫「平面」的致敬,從3D到平面的「技術的展現」,我想這樣動畫師的共同語彙他們一定在後面拍手叫好。
如同片名的意思:「Inside out」,由內向外翻,由內部看出去的世界。但說實在,我對於這種「自以為」的電影,並沒有太好的印象,如同「變腦」或那個編劇:「查理考夫曼」的有些作品,搞到後來十分地玩弄敘事的技術,過於形式主義。那種如同我對「全面啟動」關於夢境戲法「被技術化」之後的取巧,有種淪為空殼的危險。
想像力真的是最自由的嗎?當然這是因為這部片「樣板模型」必須付出的代價 (疑,皮克斯有必要拍出小孩子也看得懂的電影的責任?)。倒因為果的迷惑,在觀影中途開始顯現,為甚麼一個12歲的女孩,不是很開心幸福就是要逃家使壞?我不是不允許劇情出現殊異情況,但使觀眾陷入好跟壞的選邊站困境,那正是這部電影本身的命題錯誤(更正,我不該用對跟錯才評判電影,而是不自由了)。這樣看似本體論、唯心論的西方哲學批判傳統,「我思故我在」的開端,那是因為基督教會上帝世界觀的時空背景使然,科學化的方法才導致西方的人的主體性於焉成形。這個話題會不會扯太遠?因為我也不是專家。於是這部片就直接跳到,人的意識被符號化收編的運作邏輯,才發現這樣倒因為果,「由內向外」命題框架不是應該「由外向內地」的嗎?人的個體接收外面的豐富世界,而才有反應吧?(joy、sadness…)。因此這部片反過來的框架,才陷入符號化的單調(因為皮克斯風格總是在利用這樣的符號框架?) 。
「樣板模型」也缺少時間的因素,本來驚訝著期待主角的父母因為時間的摧殘,腦袋中情緒元素,會不會變得不一樣:像是joy變得越來越萎縮了,因為長大之後越來越不快樂, 而sadness變得十分肥大。但影片中每個都長一樣,只是生氣發號司令的人而有所同,變成一種戲劇上的服務而已。
所以然後我們就來到了,後現代的世界,「Inside out」其實就是資本主義符號運作的邏輯,盡管它包裝的像探討「人為什麼是人」本質上的提問。所以「人不可能一直快樂,而是傷心也是生命的必須」這樣的論調,如劉墉般的書,像是有某種教導如何地「開放」與「自由」。因為台灣的直銷集團只會教你樂觀,而好萊塢的直銷集團除了樂觀,還教你/妳要悲觀,但依舊還是直銷集團。
(註)
不知道是哪一部片,對woody allen沒有很熟,但這個片段之前很多人傳來傳去就是了。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jQ7WZlb140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