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的慾望

慾望,我是說在「這樣的時刻」某方面仰賴著本能衝動去決定身體,像是上週家人去大陸探親那段時間每天會多面臨到一頓晚餐的選擇問題。吃到後來,時常在自問今天晚餐要吃甚麼?而,對於要聽甚麼樣的音樂,有一陣子會跟吃一樣(當然喜歡看甚麼樣的女生的慾望就先不提了),面臨一陣疑惑。





首先是之前聽radiohead台北演唱會的時候,察覺自己對他們比較需要的是旋律性的懷舊,固然對他們後來電子化與即興的結構是好的改變的也十分樂見的方向,但自己聽這方面的東西是覺得radiohead還不夠實驗(其實不是他們的問題),或者是一種聲響本質與概念上的變化(如池田亮司,用當代二維條碼去製造一段聲音的結構與聲音的景觀),當然我這邊不是再說radiohead的過時性,而是回到自身的聲音歷程牽扯到了生活狀態和思考狀態。



就好像期末做了一首聲音作品在介於聆聽者與製造聲音之間游移的狀態,(以下引用噗浪)今天跟同學討論「做聲音作品」,言談的脈絡是從,上課討論的東西應該放在概念與思考的過程,而不要過於偏重形式,我知道他要說的可能是如何產生一個做成作品的動機。其實這個事情我常常在自我反芻,但是我要跟他說的是(因為話題沒說完就開始瞎扯了)今天我對於做聲音作品的意義在於,我聽了不少聲音作品的想法之後,跟做聲音作品的實踐是完全不同的,我覺得這一點很有趣,而且我忽然間我有一個想法是,我想要呈現一個言語上難以呈現的聽覺過程,我給聽眾的線索可能最多只有title,我想有趣的一點是,以前我的創作是很少會想要用形式來絕對壓倒性的,也就是這次我盡可能提供一個殊異的聽覺經驗,這不太是我過去的創作語彙,例如我的招牌視覺就是故意用像是特別但其實在暗指某個地方性的想像,背後有一個後設性的策略,但是為什甚麼遇到做聲音作品突然會覺得後設性實在太多餘了呢?當然一方面我覺得要有新意的後設性聲音作品,我覺得要花時間思考與觀察,而且角度會完全不一樣,因為如果我依然用概念(視覺藝術)的方式去思考跟觀察外界,但這和平常創作模式根本沒有差別,我會特別區分做聲音作品和做一般概念(視覺)要不一樣的形成方式是在於,例如:當我拿著錄音機去我家附近錄音的時候,我發覺我正在接觸一個陌生的東西,這種陌生提醒我千萬不要用以前的方式去做作品,陌生是好的,所以我的概念很簡單,其實要說地方性的後設解讀也是可以。不過我要說的重點是,當完錄完音覺得聲音過於普通的時候,到底是概念不夠豐富,還是聲音本身太弱,這兩者還是必須互相搭配(這是廢話),但我要說的是,聲音本身是我自己覺得ok的,才有資格去談概念,或許這是我對聲音的要求,不過前提應該是算是「做第一個聲音作品」給自己的要求。



「所以歸納重點是:1.抱持一個陌生的感覺 2.要對得起自己的聽覺經驗」部過這篇文章不是要談,聲音藝術的未來可能性,或,是為什麼是聲音藝術?這樣在視覺藝術滿溢的當代藝術環境下的提問,我的慾望是來自於對聽的慾望的改變過程,應該是延續著之前自己對感知變化的思考而來的,有這種想記下的想法,是今天為了十一月的演場會去找來了…And You Will Know Us by the Trail of Dead、Thurston Moore、Dinosaur Jr.過去一些專輯,…And You還沒開始複習,Thurston Moore、Dinosaur Jr.其實不太熟,尤其是小恐龍我完全沒聽過,所以當我第一次聽的時候,發現自己到底是不是依舊喜歡這樣如此「制式化的曲子」,因為或許在後來某種「聲音要夠特別」的聽覺要求當中,如果沒有以前聽過的印象,我自己會自動排斥某些過去「印象中」制式化的歌曲。



人事已非,一開始會有點鄙視那種明明已經老了,但還對一成不變的音樂抱持這是他維繫「年輕時期浪漫與熱血」的方式,懷舊也要適可而止。不過後來我又發現,我可以將自己置入在Dinosaur Jr.某種純粹聆聽吉他的暢快與狠勁,來產生一股新的衝動,只是我的問題在於,我需要跟以前依樣藉由不斷重複地聆聽來產生連結與共鳴嗎?就為了要去聽即將到來的演唱會還是為了甚麼?



我是要說到最近有某一種聽音樂也是某種自然而然的,例如FB或K社有人分享就聽,而且大部分都會聽完,播完之後大部分是有稍微記一下,但重點是不會太在意到底聽了誰的歌。



除了一些對一般人來說,像在車內放會被說是車壞了嗎?怎麼有怪聲?的那種音樂。幾次跑步之前(因為後來慢跑習慣聽mp3),自己也會懷疑到底想要聽些甚麼?因為不聽好像哪裡怪怪的,只是為了聽而聽的儀式慣性被召喚出來,聽的慾望開始面臨考驗。



我自己比較會有聽的慾望的是,除了有某一種是比較跳舞類的techno(有機派對),再來就像是比較流行的,其實這是我要講的重點,就是像熱狗新專輯的流行hip-hop,或是日本perfume的流行techno,他們的歌在某段時期,聽的次數比其他類的歌要多太多,那時候我像是徜徉在旋律感性的大海當中,而那某些非專業聆聽者難以分別的奇怪聲響,在每每重聽一次的時候我反倒質疑自己到底有沒有聽過,或是聽過有知道「概念」就好了,對阿,因為就算當下的「感覺」你也難以回溯了。



這篇的結論應該是,跟聽覺最接近的身體,我覺得目前最佳的聆聽狀態變成是騎腳踏車、跑步、開車和坐公車,全都是在移動的狀態。但有些環境大氣聲音跟移動的環境聲音混再一起的當下,就會覺得戴耳機很多餘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