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人士2

最近看了「人神之間」跟「永生樹」都是牽涉到宗教哲學或是哲學宗教的電影,往往產生出宗教本身和人的信仰的分界問題,對我來說「人神之間」就是在探討語言措詞下建構出邏輯的辯證與詩意感性的模糊地帶。正也是往往在探討宗教與哲學關係的時候最常遇到理性/感性、唯心/唯物、主觀/客觀等界限。


如同音樂與政治或者政治與藝術等等不及備載複雜的層次結構,「人神之間」以存在性來說,做還是不做,現實必然陷入兩難的二元,回歸初衷才會以十分純粹的「善」或者「希望」來檢驗;如同「永生樹」源自從天主教(還是基督教?)家庭養成的情感,而衍生出羞恥、罪惡或寬恕等等人的慾念,最後才用很終極的方式將結論帶到「人生無常」、「順其自然」等令人熟悉又十分老生常談的東方道家哲學觀。(當然還是要說「永生樹」會得金棕閭,八成一定是攝影和剪接流動的影像詩意,去吸引到了評審)


老生常談部份就不贅述了,其實我要講是個人的狀態,也就是最近(之前)生活社交一片空白,全靠著網路社群網站上的連絡,心裡時常沒有太多歷史感、低限的慾望,心如止水般的接近某種「入定」,好像來到了「人神之間」跟「永生樹」那種探討形上本質的感覺。


延續著善心人士的在虛擬介面下的情感回歸之後,這樣的現況,自然了化約了「社會性」問題。在新自由主義的生活上的應用,變成我是看到倒店會感傷的人,演變成一種資本主義下對生命的傷懷的「不革命者」,在毫無憤怒感,但對虛無主義又存在某種反感,像是以頹廢做為標章的青年們的懶惰和逃避現實,實在厭倦那樣僵固的狀態。


又因為過多的比較,例如只是喜好不同而已,就像是我現在也嘗試在某種良善的限度當中,對於我姐對電視一直轉台好像很無聊的其實不會無聊(或是說無聊根本不是一個終極檢驗的因素);同理可證,只是因為在facebook誰那邊按讚按比較多比較問題,或在誰留言又期待得到什麼反應之類雞毛蒜皮的小事,因此必須放下,放下更多的東西,嘗試nevermind的狀態,某種程度的無感。見證心存善念的回歸,當然不會是慈濟那類無限感恩上綱的超脫,而只是內心小小世界的喃喃自語,在眾人面前不值得一提的自我宗教。


留言

  1. 修身養性實例1

    今晚花了快兩個小時坐車還沒看到台北電影節,只因為遲到二十五分鐘不給通

    融(規定是二十分鐘),軟硬兼施就是不給過,當下很生氣(還不是因為下

    雨!),還說樣抵制台北電影節,但回家時覺得還好。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