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緞帶(Das weisse Band)


之所以會用「特殊管道」重新再看這部片的原因,倒不是說,若忽略對於這段故事背後牽涉到德國納粹之前的歷史和「教育」意義,會產生一些問題。而是,問題似乎在於,算是我十分喜愛,也十分熟稔的麥克漢內克(Michael Haneke),這部片的敘事「系統」,首先是讓我連結到了「或然率七十一 」,那樣零碎、反建構、去中心,在邊緣打轉的方式。而在每個場每個情節(表演)的點上,又有點像「大快人心」或「鋼琴教師」那樣不懷好意,或是過度禮貌(中產) 冷靜地部署著某種內在暴力(或是說:羞恥)。而「隱藏攝影機」可能看完第一遍的時候,帶給我最大的問題的思考線索:相同隱然的「挑釁」行為,是誰站在「後面」看?當過於囉嗦的旁白,也是故事裡的人,那作用到底何在(是否後設?),種種的疑點,依然是在那個,好像還沒有準備要結束的結尾,甚至讓人措手不及地回想要結束之前發生了些什麼?到底意義何在?難不成是「隱藏攝影機」式集體版?


與其說有上述疑問,倒不如說我很懷疑我的「觀看主軸」到底在哪,以第一遍來說「敘事」我想是最大問題(攝影方面我覺得都很ok,都在想像之內,這容後在談),第二遍我開始仔細又認真的觀看每個場與場之間的情節連接(當然某方面鏡位在這邊好像沒有我想像中的重要),整個架構,我把它想像成一個拓樸(Topology)概念(註),而那個核心,似乎簡單不過地來自於漢內克過去片中十分常見的,也就是「家庭」這個基本單位。


我想用「宗教」這方面來直接破題,當然這是對「白色緞帶」很基礎的印象,包括它或許是黑白攝影的源頭,古典的意味指稱(建構)某種家庭原型,這邊還想到了寂靜之光(Silent Light)裡面刻意隔絕外在因素、尊從某種宗教信仰,結果因為外遇而受到試煉的狀況,是可以和「白色緞帶」產生以「宗教為基礎,家庭為實驗單位」的對照關係。


再來就是說影像上傾向二元性的黑白對比,顯而易見的是神聖潔白/暗處裡的罪惡死亡,乃至於隱性的父權尊嚴/羞恥,等一切構築在基本家庭單位,位階上的權力部署,村落裡各個家庭(電影裡的各個段落)爸爸/媽媽/小孩的拓樸圖形,更進一步還有每個「節點」:小孩對小孩,大人對大人,大人對小孩等「星狀」連結,當然又是另一層的權力部署。以這樣的模式,在用漢內克的舊作(如大快人心、或班尼錄影帶好像很多都可以)對照,狡獪的設計「懸疑」,那應當是權力逆轉,某種帶有另一種權力的可能(如:「白色緞帶」最後被懷疑約談的小孩,大快人心的白衣少年和隱藏攝影機的農工的兒子),那樣反撲「手段」:這個足以讓「現象」失焦的東西,建立在某種微妙的「家庭現象」式的拓樸環繞,所以在段落(家庭)跟段落(家庭)之間的「關聯低落」造成的觀看「疏離」正是把「劇情現象化」的一把鑰匙(這麼說來那種「現象化」好像有「或然率七十一」的感覺) 。


就像那一個晚上起來尿尿偷看到爸爸(不是我爸爸,是舉例!)在看A片的當下,「白色緞帶」的聖潔又純粹黑白影像不像是一個歷史再現,我寧願解讀成是一個當代的「古典」的光輝,幾乎毫無時差地,或者那不該是個歷史時間,而是某種當代「偽考古」的模組。裡頭埋藏了後資本(階級)當代現象病徵的原型。


(註)
最簡單的,就是用網路的連結方式來想像「白色緞帶」每個家庭(段落)之間的關聯和延伸關係,所以若套用所謂環狀拓樸,也頗符合電影裡的現狀:「每個節點都有兩組連線對外,最後形成一個環狀網路,每個節點都可以存取其他節點:如果不是 直接跟緊鄰的節點交換資料,就是 透過這環狀結構跟其他的節點溝通。Token Ring, FDDI 與 SONET 網路都以這種方式連接 (FDDI則使用了雙環技術);然而,乙太網路卻不用這種網路拓樸, 所以除了沿用舊有環狀技術,或是擁有大量節點的機構(例如大學)以外, 環狀網路並不普遍。」
當然這是一個不完全是的舉例,以上引用:http://web.mit.edu/rhel-doc/4/RH-DOCS/rhel-sg-zh_tw-4/ch-netprot.html
,而那個村莊又像是一個大的「家庭」單元。



留言

  1. 在接受媒體關於獲獎影片《白絲帶》的訪問時,邁克爾•哈內克的回答如下:



      是什麼原因讓你將影片的主題圍繞在處於一戰前夕的這樣一個德國村莊?



      為了這部電影我花了超過10年的時間,我的主要目的就是想探究一群

    價值觀被誘導的孩子是如何被洗腦並且他們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如果我

    們推舉出一條原則或一個理想,將其上升為政治或信仰,成為絕對至高

    的,那將會變得及其野蠻甚至會是恐怖主義。



      在這部電影中我還設想的一個主題就是“上帝的右手”,影片中的孩子

    們全盤吸納這些觀點並且懲罰那些沒有百分之百服從的異類。此外,並不

    能因為這個故事的背景設置在德國就被簡單看待成是一部關於法西斯的影

    片,實際上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關於統一的模式和腐蝕的理想這一全球普

    遍存在的癥結。



      為何要在拍攝中採用黑白影像?



      我們現在所熟悉的關於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來自主流媒體(比如:

    攝影、報紙)現存的影像全部都是黑白的,然而通過當時的繪畫作品和我

    們所看到的相關電影,我們對18世紀的感知卻又是彩色的。我很喜歡黑白

    所以也就剛好碰到了這樣的機會。這同樣也激勵我以此作為一種特殊的敍

    述方式來製造出一種遙遠的效果。重點在於要尋找到適合的媒介來描繪自

    己的主題。



      暴力和罪惡的主題是意味著你的作品風格的回歸嗎?



      在我所有的電影中我都在試圖探索這些主題。在如今的社會裏,暴力

    這個問題是不可避免的。至於罪惡,因為我是在一個同是猶太教和基督教

    的環境下長大的,因而這是一個無處不在的課題。你根本就沒有必要先成

    為壞人才會有罪惡感:這已經是我們每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



      《白絲帶》中塑造了眾多角色,你是如何挑選並執導這些演員的?



      在挑選演員方面,我是按照那個年代的照片來找面孔的,超過6個月

    的時間我們就找了7000多個孩子,實際上這一工作後來還要更加艱巨,因

    為不是說僅從

    回覆刪除
  2. 外貌形體上優先挑選出來的就一定是最合適的,還要有天賦。



      至於成年人,我會挑選原來跟我合作過的以及我比較瞭解他們的作品

    的演員。這樣在執導他們的時候,我通常僅僅是在不太對勁的時候才會跟

    他們指出來。如果整個團隊都很好,那麼演員們的工作也會進展得非常順利。



      

    回覆刪除
  3.   劇情提出的問題遠遠要比給出的答案更多。



      這裏並沒有什麼好解釋的。我的原則就是永遠都要提出問題,以此來杜絕過於明確的情形——說一個讓觀眾自己都能找到答案的故事。在我看來,事情應該是相反和矛盾的,觀眾也絕對不會是導演的同事。為了達到這一效果我會千方百計想盡辦法。我認為藝術就是應該提出問題而不是給出答案,也就是所謂的不確定性,而非危險性。



    花絮



    •2001年,一部驚世駭俗的《鋼琴教師》為邁克爾•哈內克贏得了戛納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2005年,他再度憑藉《隱藏攝像機》贏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今年閉幕式上,評委會主席伊莎貝爾•於佩爾親自為哈內克頒發了金棕櫚獎盃,於佩爾正是《鋼琴教師》裏的女主角,這也是在伊斯特伍德親自將金棕櫚授予昆汀•塔倫蒂諾的《低俗小說》後,14年來又一次主席親自頒發金棕櫚。這位元擅長拍攝沉重主題的導演在發表獲獎感言時表示:“歡樂往往是很稀少的,但是現在的確是我人生中真正快樂的時刻。”



    •在一次採訪中,邁克爾•哈內克透露說一開始他是計畫要把《白絲帶》拍成三集的電視劇。



    資料來源;http://www.verycd.com/topics/2786227/

    (這暗示也太明顯了吧)

    回覆刪除
  4. 除了1/21(四)的2manydjs外

    還有1/24(日)堪稱超值的表演

    http://www.indievox.com/a/thewall/event-post/3942

    仙樂隊SEN.BOYZ&GIRL.薄荷葉

    只要參佰塊太銷魂了



    然後漢內克的舊片

    希望最近能補看(習)

    還有拉斯高達卡薩維茲...

    回覆刪除
  5. 對阿

    我那天在網站上也有意外看到

    難得三個團都還不錯

    尤其期待仙樂隊演出了(因為近兩次看到都很不錯!)



    本來看完「白色緞帶」總覺得跟他往年不太一樣

    但好像又有些問題

    沒想到看完第二遍又似乎回到那個挺熟悉的疏離現象式敘事結構



    拉斯歐州三部曲之後再借你

    http://www.wretch.cc/blog/notfind/2452392

    快四年前去電資館的馬拉松試映

    頭暈目炫的犯罪份子想在重看一次

    但買來居然都還沒完整看過一次

    這禮拜再來看一下好了



    然後惡夜變奏曲我也有買39塊vcd版

    回覆刪除
  6. 我覺得緞帶太保守

    有點無趣,沒驚喜

    所有都依循漢內克邏輯去

    是漢內克的安全牌



    不進則退,以漢內克的慣常水準來說

    回覆刪除
  7. 還有過於理性

    我現在常常反問自己一個過於理性的創作還是創作嗎這件事

    理性是很虛妄的

    回覆刪除
  8. 整個來看

    就漢內克往年的敘事結構和表演上的操作和情節還有美術和影像的簡潔的設計來說

    確實都是他過去都看得到的



    唯一最不同除了是黑白古典影像(但我文章也有提到那個迴返當代的偽裝意圖)

    還有是這部片是建構出一個多元家庭的龐大村落,當然家庭之外的社會又是一個更龐雜的家庭式的權力分布隱喻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但比較特別的是,十足「現象」化的多線敘事確實是當初看「或然率七十一」類似的「疏離」感覺。

    回覆刪除
  9. 「過不過於理性」很可能會是奠基在

    「若說情感赤裸的呈現在當代已經變成某種被規類於老套」的判別標準(當然利害的人不會是這種問題,這不在討論範圍之內)之下

    那麼常見以擅長模擬情感或量測感性而具有當代氣味的則或許會出現

    因為想迂迴或者後設等「敘述技巧」或「表現方法」等「過於理性」等算計太多的症候。



    自己創作的話還蠻難講的,有時候太在意「概念」就可能會過於理性,但以整個歷程來說,可能這是必經之路,尤其是那麼重「策略」的當代。



    看作品的話就「輕鬆」多了,像最近有去高達有時候乾脆放棄複雜的邏輯推演如:多線敘事的愛情研究院(以同樣過於理性來說:相較高達對文字和歷史的熱情,有時候反而寧願比較能去分析(聲音與訊息)相對冷靜的漢內克),但後來想想應該用回歸創作本質的角度去看,就像我平常記一些有的沒有的筆記簿嘛,跳來跳去,就應該是偷翻別人筆記簿或電腦一樣精彩,只不過有時太囉唆是比較受不了,乾脆發本書給我比較快。

    回覆刪除
  10. http://tw.myblog.yahoo.com/jw!fubCWFeWFQGmPU5KFqM5bQ6OAw--/article?mid=3107

    黃建宏談空氣人形。



    照原本自己看完的脈絡下去談應該是說,影片中段群體巡迴一輪之後,發

    展到群體間的細微的小宇宙開始覺得電影結構上有些問題,應該就是文中

    提到「緊隨的第二輪就是對這些人的分裂進行描述,而畫外音 道出「人

    都是殘缺的」,所以需要交互的「填補」,而在第三輪時,這些人一一陷

    入不可自拔的偏執情境,小萌玩壞了娃娃、警察跟那位懷疑與案件有關

    (藉此與世界相關)的老婦說他跟這一切「完全沒有關係」、純一將鮮花

    的綠莖切除換成金屬線、暴食女狂吃、阿宅用轉錄人形的電腦影像自慰、

    老闆因為發現蛋裡有殼而歇斯 底里、主人笑著被廚師罵等等,一直到老

    闆莫名威脅人形女孩供予性侵,呈現出一種崩潰的常態,直到第四輪,由

    人形女孩吹出的最後一口氣,又讓這些個體(諸 眾)重新回到陽光底下。」



    自己覺得奇怪的是說,前半段的在地日常性,到後半段,因為人形開始和

    角色進行 :「人都是殘缺的」或「空虛」,「有心」等都視為「充氣娃

    娃」該有理所當然的「劇情」問題,自己覺得那些所謂「消費社會下,個

    體之間的日常關係」好像消失了。之後,都視後來那些劇情化的「脫

    軌」, 認為是擅長拍自然情境下的是枝裕和「處理不當」。但照黃建宏

    這篇文章看來,就結構上的企圖來說,應該是比較傾向用「白色緞帶」這

    樣理性式地(每個體一輪一輪的方式),就像文中提到矩陣,帶有某種邏

    輯感,傾向「類比」(註)的操作。所以想當然而比較起來,會和「橫山

    家之味」或是「幻之光」等極具日常,應該可以想見那種「像是演自己一

    樣」的自然流洩的哲學編排(不論在導戲、攝影,尤其是剪接)都會不太

    一樣。

    (註)

    會說類比的原因是,空氣人形後段人的情感單薄應該是看完之後,一般熟

    悉是枝裕和的影迷會十分垢病的地方,但如果由於他在探討「矩陣」的構

    成,並非個體本身的話

    回覆刪除
  11. ,這些劇情以內的情感並沒有絕對存在,反而像是

    「現象」,填充著報紙版面各個表象的特徵。

    回覆刪除
  12. http://www.frieze.com/issue/article/no_way_out/

    frieze 英國當代藝術雜誌最近有一篇「白色緞帶」的評論

    有點看不太懂是,no way out是指電影裡角色沒有出路,還是導演的風格

    出路?

    但幾個重點提一下,有喚起(回想)到一些東西。



    (主要是後面段落部份,就看看關鍵字就好,我知道語意不太順)

    沒有解決中間的神秘,到底是誰幹的?就像1960有一部恐怖片Village of

    the Damned 描述小孩被外星人改造行為脫軌;

    http://www.youtube.com/watch?v=3MBresWP9MY

    看了一下片段,裡面的氣氛十分類似白色緞帶,或許補抓更準確是(成)

    人類對於未知恐懼和異端入侵「如何」去解構一個家庭和一個村落,就像

    如同當今外星人始終是某種映照出人類想像的「空缺」處理。



    對白不懷好意又帶有尚未到來的預測性,對於現代人類歷史的不幸預測。

    比起前幾部,「白色緞帶」被調解的暴力;將某種歡樂的觀看和某種遠距

    的內察嵌合在電影的編排,在充滿象徵符號當中;第七大陸的閉鎖環境,

    如果遠端提供Agambenian赤裸生活,缺少政治性角色。



    像是「大快人心」跟「隱藏攝影機」,「家庭」是調解暴力的物理的可能

    性的限度材質。立基於作者導演媒體批評的詭論:強大的場面導演對類型

    (如恐怖片)電影的接近,這些電影傳達媒體系統的外在位置。



    一些終極突破的嘲諷源自於僅能被解釋,意味著以耗盡的「電影反電影」

    達成,古典電影如柏格曼:僵硬的影像、沉悶的語義、痛苦戲劇:部署著

    概念的能量,編排出「零度」(這應該就是第七大陸跟或然率七十一的敘

    事特色)就是式充滿疑難的觀者位置。

    最後兩句「那裡有其他的路嗎?」(指的可能是藝術電影的主流),不限

    於吸收領域即使像拉斯逢提耶那樣沒問題的咒罵,長期嘗試遠距的奧斯卡

    (意謂美國主流)可能,並幾乎快贏到。

    (解釋一下:應該是說(容許

    回覆刪除
  13. 我大膽猜測一下)文章第一段提到伊格言和

    荷索的歌劇,(據我所知他們兩位都有逐漸在美國主流的作品),對照漢

    內客也有新的歌劇要演出了,是不是在歐洲所向披靡的漢內克也能在美國

    有更多的空間?)

    回覆刪除

張貼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怪物》(Monster)-未知之力

想去一個沒有人認識的地方,然後傻傻的笑著

《墜惡真相》